周歲以內的嬰兒,特別是早產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而嗆奶窒息也較為常見,年輕父母必須給予足夠重視。
小寶寶短暫的食後反流多是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驚慌,也不需要特殊處理。平時喂奶時注意抬高寶寶的頭部,少量多次地喂養,若需添加輔食,則食物以稠厚為宜,每次喂食後將孩子保持豎立體位,輕輕拍背10~15分鍾,然後置側臥位,有助於防止反流。
隨著寶寶年齡增長,胃的賁門括約肌發育逐漸完善,大約60%的胃食管反流患兒於生後12~18個月會自然緩解,30%患兒的症狀會持續至4歲左右消失,所以大家不必太過擔心。
●慢性功能性便秘
便秘是7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症狀。據統計,嬰兒和小兒便秘占兒科門診所有就診量的3%,占小兒腸胃病就診量的25%,其中大約90%為慢性功能性便秘。主要分為慢性運輸型和出口梗阻型。慢性運輸型主要表現為患兒排便次數減少,排便無便意;出口梗阻型主要是因為直腸及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有排便困難、肛門直腸阻塞感。現在我們已經公認,日常飲食中缺少纖維素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目前,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獨生子女偏食和挑食,常吃精細食物或“上火食品”,少吃或不吃疏菜、水果,導致纖維素缺乏,腸蠕動減慢因而造成便秘。
對此,預防勝於治療。嬰兒出生後最好給予母乳喂養並保證足夠的母乳量。半歲以上的孩子應該攝入含纖維素多的食物,比如新鮮蔬菜水果,平時不吃或少吃“上火”食物,比如油炸和紅燒食物以及肉類、蛋類、花生醬等,每天適當喂些開水。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6~13歲的學齡兒童中非常常見,據統計,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占兒科門診所有就診量的8%,占小兒胃腸門診的30%,屬於功能性腸胃病的一種。目前認為,這種疾病的發生與進食冷飲、冷食及有添加劑的補品過多,導致胃排空時間延長、胃腸動力障礙有關。其特征是,長期或反複食欲不振、燒心、嘔吐、上腹部飽滿不適、疼痛、噯氣、吃飯少、早飽等症狀,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麵黃肌瘦、貧血、全身無力,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在於日常飲食出了問題,所以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盡量按照正確的飲食原則為孩子安排三餐。
每天的營養素應該平均分配於三餐,同時可利用點心補充營養素及熱量,一天至少喝2杯牛奶,補充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豆漿也可以供應蛋白質。
深綠色及深黃紅色蔬菜的維生素A、β-胡蘿卜素及鐵含量都比淺色蔬菜高,每天至少應吃一份(約100克)。補充動物內髒,提供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
飲食的烹調方法應盡量簡單、可口。因為孩子一般喜歡氣味溫和的食物,厭惡氣味過濃的蔬菜及食物。如果孩子對某種食物特別厭惡,千萬不要強迫他們進食,可以設法改變食物的形狀、口味和烹調方式,尤其應該注意顏色搭配要美觀,可以增加孩子的食欲。最好選擇質地軟的食物,切成丁狀或條狀,以可以一口吃下為原則,學習用湯匙或筷子時,食物要方便取用。
為了避免孩子偏食,要避免在他們麵前批評食物的好壞,要減少零食,尤其是太甜或油炸食品,另外還要多讓幼兒到戶外活動,促進消化吸收。進入托兒所及幼兒園後,由於活動量增加,食欲自然增加,所以不必強迫進食。
所有的事業何時開始都不算晚,但是唯有我們的健康事業,從出生就必須開始重視,隻有在兒童時期打好腸胃的基礎,增強腸胃對疾病的抵禦能力,長大之後才能減少患腸胃方麵疾病的幾率。
老人身體退化,腸胃保健講究多
當我們到了老年的時候,身體的各個髒器功能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退化,這是無可奈何的自然現象,所以老年人往往會有心、腦、肝、腎等各方麵的疾病,而且往往有老胃病,但是由於胃腸疾病似乎顯得不那麼致命,所以好像也顧不上管它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