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季節都有不生病的飲食方案
伴隨著中醫養生的複興,人們對健康有了新的認識。過去,一般人都關注疾病,而非健康,認為生病之後到醫院治愈就是健康了。現在,大多數人都意識到,健康的本質在於“不生病”。這種觀念的轉變,自然得益於《內經》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也就是說,在身體健康的狀況下,通過一些簡單的調理就能讓這種健康一直保持下去。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生病之後即使治愈了,對健康的損害也是難以估量的。因此,“治未病”觀念的提出,對人類健康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觀念是正確的,並不代表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的。關於如何才能做到“治未病”,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無論哪種觀點,飲食在健康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素問·髒氣法時論篇》有雲:“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由此可知,藥物是用來治病攻邪的,而食物則是用來調養身體的。當然,這裏調養的前提是“氣味合”,即吃得合理。反之,氣味不合,吃得不合理,不僅不會調養,反而還會致病。比如,在身體虛弱的時候吃涼食,很快就會腹痛;參加酒宴或吃自助,雜七雜八往肚裏塞太多東西,可能就會胃裏不舒服,甚至上吐下瀉……這些都是短期內急性的病理反應,有的飲食不合理可能短期內沒什麼,但日積月累就會對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甚至致命。看過電影《雙食記》的人,相信對飲食的殺傷力一定會印象深刻。
那麼,話說回來,飲食調養究竟應該應該怎麼養呢?《黃帝內經》認為,必須要“因天之序”、“食飲有節”,遵循大自然的節律,做到天人合一。換句話說,就是要按照四季規律來飲食。我們都知道四季養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雲:“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說:“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每個季節的氣候溫度不同,人體的狀況也不同,隻有根據這些客觀條件,與天相通,同氣相求、同類相應,才能確保一年四季健康。可以說,其中飲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本書以《黃帝內經》養生原理為基礎,將四季飲食養生單獨抽離出來詳細介紹,根本原因就在於四季飲食對我們的健康,對“治未病”至關重要。在這本書中,我們按照人們的一般認識,分為了五章,第一章講理論,即講了《內經》飲食養生的總原則,也講了四季養生的規律,後四章分別講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的飲食養生方案,每個季節又分為最佳保健食物、節氣養生、食補方、食療方四大塊,可以說對四季飲食調養做到了全方位的解讀。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汲取了大量前人的寶貴經驗,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在本書的幫助下,一年四季都健健康康、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