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治強人尼克鬆“伏法”背後(1 / 2)

政治強人尼克鬆“伏法”背後

幕後

法治的本質是權力受製於法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政治是現實主義的,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政治需要強人。偉大的政治家功勳卓著,但其權力意誌往往和穩定保守的法律之間存在張力。因此,曆來有政治強人輕視法律,覺其礙手礙腳,喜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現代社會,法治是最具正當性的統治方式,強人能吏即使再精力旺盛、魄力非凡,也不能過於迷信權勢,走得太遠以至逾越法律底線,終會導致身敗名裂。水門事件就是強人伏法的典型案例。

政治強人尼克鬆 水門事件家喻戶曉,大家對其情節都略知一二。但是,為什麼尼克鬆這樣一名位高權重的總統會選擇肆無忌憚地竊聽政敵和掩蓋罪證呢?這要從尼克鬆個人性格和美國總統權力的擴張說起。

尼克鬆是美國第37任總統。生於美國加州的他出身貧寒,但自幼勤奮好學、不安命運、理想遠大。他以高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雖被哈佛、耶魯同時錄取,但卻因貧困隻能留守當地一所三流大學。尼克鬆並未放棄,考取名校杜克大學法學院全額獎學金,借助名校法學研究生的背景敲開了日後成功之門。然而,雄心萬丈的尼克鬆在畢業找工作時卻屢屢碰壁,隻得回到西部老家一個鄉鎮律所接點小案。但不甘平庸、野心勃勃的尼克鬆通過二戰參軍之路為自己的“逆襲”打下基礎。官拜少校的他二戰結束後立即冒險競選議員,以鐵腕軍人的形象贏得選舉,年僅33歲的他成為了美國當時最年輕的眾議員。1953年出任艾森豪威爾的競選搭檔,39歲便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二年輕的副總統。可惜,春風得意的尼克鬆1960年在和風頭正勁、風度翩翩的肯尼迪的總統競選中慘敗,又在加州州長選舉中連敗,隻得宣布退出政壇,在紐約重操舊業再為執業律師。但野心勃勃的尼克鬆哪會甘心做一名服務他人的律師,1968年借助越戰危局,再度出山,一舉成為總統,登上權力巔峰。

尼克鬆曾直言:“失敗固然令人悲哀,但最大的悲哀是人生既無勝利,也無失敗。”這種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塑造了尼克鬆堅韌好鬥、膽識過人但又自負多疑、唯我獨尊的性格;這種性格又決定了他極端現實主義、實用主義的執政風格。縱觀尼克鬆的從政之路,從不按常理、不按規則出牌,肆無忌憚玩弄權術,強人政治一麵盡顯:打著“反對越戰”大旗競選總統的尼克鬆一經繼位,立刻更深一步卷入越戰,號稱“美國為撤出越南而戰”;以反共著稱的他上台就和中國搞起了秘密外交;諸事越過國會,軍事、外交、財政均不打招呼、突然襲擊;架空行政係統,白宮幕僚班子權傾一時;在任期間聲稱重建“法律與秩序”,甚至大規模監聽不同政見者和媒體。

當然,尼克鬆這樣的人物能在當時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甚至贏得“全民總統”的稱號,和美國政治大的變遷不無關係。傳統美國政治恪守三權分立,但兩次大戰再經冷戰,總統權異軍突起,以危機時刻和國家安全的名義手握軍政外交諸多大權,成為實質上的“帝王總統”,三權鼎力近乎有名無實。從羅斯福到艾森豪威爾,從肯尼迪到尼克鬆再到裏根莫不如此。

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 水門事件因事發水門大廈而得名。水門大廈是美國政治權勢的象征,坐落於華盛頓西北風景秀麗的河畔,是一座五星級酒店,住戶大多是內閣部長、國會議員、總統幕僚,是美國民主黨全國黨部所在地。1972年6月17日深夜,大廈保安突然發現地下車庫大門被膠條貼住,民主黨辦公室內有光條閃動,立刻引起警覺並隨之報警。警察一到隨即信手擒拿了5名正在民主黨總部試圖安裝竊聽設備和拍攝文件照片的嫌犯。

警察突擊審訊發現領頭的麥克德曾為中情局特工,現在是尼克鬆競選班子的安全顧問。另外4人為古巴流亡分子,從他們身上搜出了白宮助理亨特的聯係方式,此時亨特和白宮法律顧問迪恩正在對麵大樓遙控指揮行動。

茲事體大,竊聽事件一下牽扯到了白宮。《華盛頓郵報》兩個新手記者的深入報道更是造成輿論大嘩。這樣一個舉世關注的案件由此逐步進入司法程序,由聯邦地區法院進行審理。負責此案的法官名為約翰·西瑞卡,年輕時曾為職業拳擊手,常常重刑判決,坊間名號“極刑約翰”。西瑞卡法官對嫌疑人毫不姑息,為挖出案件背後真相,在陪審團認定有罪的前提下借助延期審判和重刑威懾兩大手段,使主要嫌疑人之一的麥克德主動爆料此案背後有“未被識別的高層人士”參與。之後,年輕的白宮法律顧問迪恩顧及自己前程,在全國直播的國會水門案聽證會上將內幕全盤托出,直指尼克鬆直接參與掩蓋事件真相,並暗示白宮內部可能存在隱蔽的錄音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