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退役特種兵熱衷海外當保鏢(1 / 2)

退役特種兵熱衷海外當保鏢

傳奇

作者:賴競超

近日,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翟雷鳴向媒體坦言,中國目前領事保護工作人力吃緊,“每個人要負責20萬人次的安保工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受理過如此龐大的工作”。

這幾天,得知5月份兒子要重返伊拉克,張雨的爸媽“扣下”了他的護照,並安排了一連串的相親。張雨屬羊,二老希望他今年把終身大事辦了。

首要任務是保命 “90後”小夥兒張雨留著板寸,發達的胸肌將T恤緊緊繃起,他的身份是中資企業的安保人員。

“今年怕是出不去了”。此刻,他坐在老家甘肅天水的一家健身俱樂部內一籌莫展,原本盤算著去伊拉克,或者去一趟安哥拉。2014年12月,3位中國公民在安哥拉首都住處遭劫殺,在那裏經商的中國人說,“搶劫的很多,幾乎每天都有”。

即使這樣,張雨依然想去。風險大,意味著薪水就高。安哥拉號稱“南部非洲聚寶盆”,盛產石油和鑽石,還蘊藏著數量可觀的銅礦、錳礦、鐵礦,已吸引62家中資企業到此投資。“幹我們這行,越多海外經曆越吃香。”說這話時,張雨想起半年前,他在伊拉克差點命喪槍口。

在記者訪問的安保人員中,十之八九趕上過營地遭襲。多數時候,他們隻能“給錢消災”,而非像電影裏和劫匪展開激烈的槍戰。

中石油雇用英國安保 2004年是個分水嶺。在這之前,中國海外安保市場幾近空白。這一年,針對海外中國人的恐怖襲擊事件首次發生。當年6月,11名在阿富汗的中國工人,睡夢中遭武裝分子機槍掃射後身亡。也是在這一年,中國首次提出了海外利益的概念,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務司正式運行。從實際經驗來看,國家力量的效率可圈可點。2008年以來,中國從各種突發性事件中,先後安全撤回5萬餘名中國公民。但隨著中國海外資產的“盤子”越來越大,從政府和外交層麵施展海外保護的單一手段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

2009年,索馬裏海盜猖獗一時,中國籍船隻不堪其擾。中國為此曾計劃設立“交通運輸部海上護衛中心”,擬在軍、警、內衛之外,建立不會對其他國家構成敏感刺激的第四種力量,為中國船隻提供安全服務。

彼時,安保公司是最佳選擇。可惜,根據《保安服務管理條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設立保安服務公司,中國就此作罷。

不曾想,英國人占去了先機。此後兩年,印度洋海上武裝護航這塊“肥肉”,被英國安保公司獨享。直到2012年,一家名叫華信中安的中國民營安保企業結束了這段曆史,為本國船隻提供海上武裝護衛服務。

“這個錢為什麼要讓外國人掙呢?”一位國企高管曾這樣發問。直到2012年,一個名叫華信中安的中國民營安保企業改寫了曆史,為本國船隻提供海上武裝護衛服務。

相比近千家公司年產值超百億元的國內安保市場規模,十幾家“走出去”的安保企業在國際市場踽踽獨行。

你們何時配上槍啊? 盡管中國人已經進入了海外安保市場,既“敬業”又“講感情”,但一些中資企業還是傾向於選擇西方的安保公司,即使後者的收費要高出1/3甚至1倍。原因很簡單:他們持有精良的武器,幾乎武裝到牙齒。這戳中了中國安保公司的軟肋——不能持槍。黑水等西方知名安保公司在伊拉克就有持槍資質,而中國安保公司不行——根據中國法律,公民不允許攜帶武器出境。

“你們什麼時候能配上槍啊?”多次海外執行任務期間,安全顧問陳軍都被中企員工問及這個問題。

2010年,時任北京冠安公司駐伊拉克負責人李國華就槍支配備問題給總部打報告:是否可儲備槍支,平時刀槍入庫,戰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