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侵略,受到全世界進步人民的反對,不僅許多非洲國家,而且亞洲、歐洲、美洲的許多國家也同情和支持阿比西尼亞人民的正義鬥爭。在全世界輿論的強烈要求下,英法美操控的國聯,被迫於1935年11月通過決議,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並對它實行經濟製裁。
然而,這些決議不過是欺世盜名的一紙空文,絲毫沒有妨礙意大利的侵略行動。英法美在“中立”的幌子下,宣布對交戰雙方實行武器禁運,這對工業不發達的阿比西尼亞來說,就完全斷絕了武器來源。意大利是工業國家,根本不缺乏武器,而對於意大利迫切需要的石油和其它戰略物資,則不在禁運之列。因此,意大利的戰略物資仍然源源不斷地從西方,尤其是美國運來。
美國在意大利發動侵阿戰爭後,援引1935年8月通過的中立法,不分侵略國和受害國,禁止向交戰雙方出售武器,但並不禁止出口其他物資。實際上,美國在戰爭期間向意大利出口了大量石油、廢鐵、鋼、卡車等重要戰略物資。僅以石油為例,美國對意大利的輸出從1934年的17.5萬噸,增加到1935年的47.2萬噸。
沒有美國提供的大量石油,意大利無法進行這場侵略戰爭。對此墨索裏尼供認不諱,他在1938年慕尼黑會議期間對希特勒說:“如果國際聯盟對意大利的經濟製裁擴大到石油方麵,那我一周後就隻好退出阿比西尼亞。”
此外,英國控製的蘇伊士運河也沒有封鎖,意大利艦船可以暢通無阻地運兵、運武器去侵略阿比西尼亞。
在阿比西尼亞抗意戰爭最艱難的時刻,1936年4月29日,海爾.塞拉西國王向國聯和西方列強求援。但英法美和國聯,並未采取任何措施反對意大利。
墨索裏尼認為,隻有繼續打下去,別無選擇。他向阿比西尼亞加緊增派軍隊,補充武器裝備。1936年1月,侵阿意軍達40萬人,大炮增加到1200門,汽車2萬輛,飛機和坦克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充。
阿比西尼亞政府也加緊擴充軍隊,全國正規軍達到60萬人。由陸軍大臣穆魯吉埃塔公爵指揮,於1936年1月21日從特姆比恩和恩德爾塔同時向馬卡累附近的意軍發起猛攻。擊斃意軍3000人,傷5000多人,擊毀坦克18輛。與此同時,阿軍調集一部分兵力從右翼向厄立特尼亞挺進。戰局對阿軍十分有利,意軍有可能重蹈1896年阿杜瓦慘敗覆轍。阿比西尼亞政府請求英法兩國提供所需武器,遭到拒絕,阿軍因糧草不足和武器彈藥得不到補充,傷亡達4萬多人,被迫於1月24日撤退。
意軍乘機反攻,並於2月26日至29日進行特姆比埃戰役;2月29日至3月2日進行了錫萊戰役。在兵力和武器裝備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阿比西尼亞軍民雖然英勇作戰,但傷亡慘重,最後因寡不敵眾和意軍大量使用毒氣,阿軍被迫撤退到塔卡澤以南地區,戰局逆轉,出現了有利於意軍的局麵。
1936年4月,意大利法西斯進一步加強了攻勢,法西斯空軍對阿比西尼亞城市和鄉村狂轟濫炸。法西斯匪徒還踐踏國際公法,進行滅絕人性的化學戰,公然大量使用毒氣,致使阿比西尼亞27萬5千軍民被毒氣熏死,40餘萬無辜居民慘遭殺害。1936年5月,意大利法西斯軍隊攻占阿比西尼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海爾.塞拉西流亡英國。5月9日,墨索裏尼正式宣布吞並阿比西尼亞。
後來,英國政治家艾登在其《麵對獨裁者》的回憶錄中,曾發人深省地寫道:“回顧過去,我又勾起了這樣的想法。難道我們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決心來推行製裁?如果我們下定決心,難道就不能撕下墨索裏尼的假麵具,從而至少推遲這一場戰爭?我敢斷言,回答是肯定的。使墨索裏尼成為強有力的是我們,而第一次使他原形畢露的是希臘人。”
墨索裏尼侵略阿比西尼亞,是為了占領這個重要的戰略要衝,因而使得其與英國、法國的矛盾日趨尖銳。也為後來英意在非洲的戰爭播下了種子。同時,意大利在侵阿戰爭中,得到了德國的支持。因為這兩個法西斯國家臭味相投,希特勒把墨索裏尼看成是未來的戰爭夥伴,同時也想讓意大利在非洲的動作轉移英法的戰略意誌。以便為德國爭取戰略準備的時間和戰略空間。
1936年3月7日,德國軍隊占領萊因非軍事區,加劇了歐洲的緊張局勢。這一事件轉移了英法兩國的注意力。英法政府急於同意大利和解,以對付希特勒的威脅,因此把阿比西尼亞拋到一邊。意大利宣布吞並阿比西尼亞不久,英國代表艾登於1936年7月1日在國聯建議,取消對意大利的製裁。7月4日,國聯協調委員會決定從7月15日起,停止一切製裁措施。
那麼,希特勒是怎麼回事呢?德國又是如何引起英法等國家如此緊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