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後,法國總理弗朗丹和賴伐爾,借1935年4月在斯特雷薩參加意、英、法三國首腦會議之機,同墨索裏尼就兩國締結軍事協定問題達成一致。同年6月,意大利總長巴多裏奧和法國總長甘末林,先後在巴黎簽訂了兩個秘密軍事協定,在德國入侵奧地利時,法意雙方將合作反對德國。協定簽訂後不久,意大利即從意法邊界抽調15個師的兵力到東非。
英國的態度比較複雜。由於英國在流經阿比西尼亞的尼羅河流域,有著直接利益,意外交副大臣認為,英國對意大利吞並阿比西尼亞肯定持反對態度,起碼不能指望它像法國那樣。但他認為,隻要意大利答應把阿比西尼亞領土的一部分劃歸英國,或是保證擴大英國在阿比西尼亞的經濟利益,就不排除同英國就此問題達成協議的可能性。
從總體上說,英國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的態度,確實與法國有所不同。它擔心一旦意大利吞並阿比西尼亞,將動搖英國在東非,乃至埃及和蘇丹的殖民統治。因此,英國起初持反對態度,後來,英國為把意大利拉到自己一邊共同對付德國,並防止意大利吞並整個阿比西尼亞,也希望同意大利舉行談判。英國國聯事務大臣艾登,於1935年6月24日訪問羅馬。他在同墨索裏尼會談時表示,英國政府同意把歐加登的一部分割給意大利,並允許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亞領土上,修築一條聯結厄立特尼亞和意屬索馬裏的鐵路。而墨索裏尼堅持要整個阿比西尼亞,致使艾登此行未能取得任何結果。
談判破裂,英國向意大利施壓,命令軍隊開始集結,把艦隊開赴地中海。英國的軍事行動,在意大利法西斯集團內部引起恐慌,連長期以來認為對東非軍事冒險必勝的人,這時也對前景產生懷疑。意大利政府內部,就入侵阿比西尼亞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但此時,英國政府及議會中綏靖主義占了上風。他們認為同意大利打仗風險太大;企圖以犧牲阿比西尼亞來牽製墨索裏尼,使其不與希特勒結成聯盟。出於這樣的原因,英國決定放棄在阿比西尼亞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並於8月底發表聲明,宣布英國在阿比西尼亞除塔納湖地區外,沒有經濟利益。以此暗示,它將不阻止意大利侵占塔納湖地區以外的其它地方。
1935年9月10日至11日,英外交大臣霍爾同法國外長賴伐爾就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問題舉行會談。事後賴伐爾透露,他同霍爾達成協議,排除對意大利實行軍事製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鎖措施,也不準備關閉蘇伊士運河。
至於美國,正當意大利向阿比西尼亞邊境運兵,準備發動侵略戰爭時,美國國會於1935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禁止把武器賣給交戰國家。
英法美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意大利的侵略氣焰。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30萬大軍發動對阿比西尼亞的突然襲擊,超過馬雷布河邊界,大規模侵入阿比西尼亞境內。
阿比西尼亞人民同仇敵愾,在國王海爾.塞拉西的領導下奮起反抗。在全國動員的第二天,國王檢閱了由4000名步兵、騎兵、炮兵組成的首都衛戍部隊。阿比西尼亞有20多萬人從軍,年齡在12歲至20歲之間。這是全世界最年輕的軍隊,但他們卻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軍隊。雖然在全國動員起來的數十萬軍隊中,隻有不到5萬人擁有現代武器,其餘的人多是佩刀和長矛。
意大利在北線投入17.5萬兵力,配備了580輛坦克和120架飛機;在南線投入5萬兵力,配備了70輛坦克和38架飛機。阿比西尼亞雖然在南北兩線分別集結了25萬和5萬兵力,迎擊侵略者,但武器裝備十分缺乏和陳舊。全國僅有200門野戰炮、500挺機槍和13架老式飛機。連正規部隊也做不到人手一支老式步槍,許多人手持大刀或長矛參戰。
10月6日,意軍占領阿杜瓦,15日占領阿克蘇姆。但在意軍向提格雷地區進攻時,阿陸軍大臣穆魯吉埃塔,指揮從首都開來的10萬軍隊奮起抵抗,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阿比西尼亞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利用有利的山區地形,頑強抗擊意大利侵略軍。阿比西尼亞的頑強抵抗,致使意軍死傷數千人。並奪回部分失地。
提格雷戰役後,墨索裏尼十分惱火,1935年11月30日,墨索裏尼派遣參謀總長巴多裏奧接替指揮作戰。直到1936年1月底,巴多裏奧也因兵員及裝備不足,部隊士氣低落,未敢發動進攻。
戰場上的失利,在意大利國內,特別是法西斯領導集團內部引起不安,連巴爾博、費德爾佐尼和格蘭迪等人,私下也對墨索裏尼發動這場戰爭持批評態度。巴爾博說:“戰場上的失利是政治、外交、財政,以及軍事等方麵的準備不足所造成的。”齊亞諾甚至認為,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