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國會縱火案藏殺機納粹獨裁製成現實(3 / 3)

納粹黨從1933年2月中旬開始,在德國各地建立集中營,每個衝鋒隊都私設集中營,形成一個嚴密迫害進步人士的恐怖網絡。62%-70%的被捕者被關進集中營,迫害致死。其中1100萬人遭處決。特別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有59個,其中有達豪、巴德、杜爾海姆和戈爾迪茨。

在文化方麵,1933年5月10日,在戈培爾指揮下,德國所有大學舉行“禁S日”。馬克思、恩格斯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海涅等文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弗立茨等1000多名學者、教授被迫停止在德國教學和研究,被驅逐出國。納粹黨以某人具有反法西斯思想為由,為他們摧殘文化的行為進行辯護。9月22日,德國設立了戈培爾指導的德國文化協會,對報刊、電台、電影、出版等,實行全麵的法西斯控製。

在教育領域,學校變成法西斯戰爭的訓練場地。從小學到大學,教科書中充斥著沙文主義、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內容。學生中斷了正常學業,軍事訓練和公益勞動成了主課。他們被引導不再去進行思考學習,隻知盲行與賣命。希特勒決心把德國青年培養成“全世界望而生畏”,能夠執行法西斯計劃的人。

在領袖原則基礎上,納粹黨成立了各行各業的民眾組織。其中有:德國勞工陣線、希特勒青年團、寒心納粹名稱的婦女聯合會、大學生聯合會、大學教師協會、律師協會、教師協會、人民福利會、戰爭受傷者救濟會、技術協會、以及公務員聯合會、機動車駕駛團等等。其主要任務是把從事各種職業、具有各種身份的每一個人都組織到相應的團體中,對他們進行關於民眾共同體思想的納粹主義世界觀教育。同時也組織一些業餘文化活動,以籠絡民眾。

納粹黨關於民眾共同體的宣傳,在渴望平等的各階層民眾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共鳴,一些人在精神上獲得了一種“平等”的滿足。就其實質而言,通過實行一定程度的社會福利措施,使德國各階層民眾順從其極權統治。

納粹黨執政後,總的政策是擴軍備戰,建立“自立”、“自給自足”的戰時經濟,以便擴展“生存空間”。這是納粹黨領導集團和德國經濟界領導人的共同思想。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德國經濟界相結合。1933年7月15日,希特勒成立德國經濟總會,作為德國經濟決策機構。在17名成員中,有納粹黨5名,大企業、大銀行和大商業界代表12名。梯森、博施、伏格勒、萊恩哈德和卡爾.弗裏德裏希、馮.西門子等著名壟斷資本家都是它的成員。1934年11月,經濟總會與納粹部長們共同製定《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法律》,規定全國設立工業、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動力經濟和手工業6個經濟組,下設44個經濟組、350個專業組,強製全國所有大小企業必須參加。同時成立帝國經濟商會。

根據領袖原則,壟斷資本家被任命為各級機構的領導人。他們擔任關鍵性的國家職務,以企業家和國家官員的雙重身份出現。另一方麵,許多納粹黨領導人加入到壟斷資本家的行列,他們具有國家官員和企業家雙重身份。這樣,德國經濟從縱橫兩個方麵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隸屬於納粹國家,控製在壟斷資本手裏。

希特勒實施全麵確立極權製政策,大大增強了他的地位和權力。他在納粹黨奪權的最後一個目標,就是覬覦國家最高權力。授權法通過後,興登堡總統的地位大為削弱。但總統始終握有指揮國防軍的最高權力和解除總理職務的權力。他還得到各種權勢集團的廣泛支持,並且在國防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隻要興登堡在世,希特勒的地位和權力總是要受到一定的製約,而且存在著可能被剝奪的威脅。

圍繞總統問題,副總理巴本正同希特勒爭鬥;另一方麵,希特勒尚未獲得軍方的讚同和認可。對希特勒來說,如何處理好衝鋒隊與國防軍爭權的要求,如何消除衝鋒隊中關於“第二次革命”的情緒和行動,成為能否繼任總統的關鍵。

巴本作為副總理,仍然得到總統的信任。1934年夏,納粹黨衝鋒隊同希特勒分歧激化,6月17日,巴本向馬爾堡大學學生發表演說,強調“應該結束運動”,製止“第二次革命”與“社會化”的宣傳。巴本對希特勒提出警告,要求他必須在衝鋒隊“反對反X命”的宣傳浪潮尚未發展為政治行動之前,加快整肅衝鋒隊的步伐。他同時聲稱,準備在下一次內閣會議上與希特勒攤牌,迫使希特勒“鎮壓”二次革命夥伴們搞的“恐怖無政府主義”。如果希特勒拒絕,巴本將同內閣中的保守派外交部長牛賴特、財政部長克羅西克一起辭職,興登堡將會解除希特勒的職務,將政權交給軍隊。

1934年6月21日,希特勒到紐台克晉見生病的總統,在場的國防部長勃洛姆貝格明確指出,要麼希特勒政府緩和緊張狀態,要麼總統宣布戒嚴令,並把權力交給軍方。勃洛姆貝格的警告,反映了國防軍將領關於“鎮壓”羅姆和衝鋒隊的要求。

希特勒完全意識到,不僅繼任總統問題,而且整個納粹黨政權的前途均麵臨危機。在軍方和保守勢力壓力下,在納粹黨內戈林、希姆萊和戈培爾的策動下,希特勒下了清洗衝鋒隊的決心。結果發生了1934年6月30日血洗衝鋒隊事件。希特勒消除了納粹黨內與他爭權的對手羅姆,也鏟除了黨內和衝鋒隊裏的激進分子,以此換取了國防軍、大企業家和大地主對他繼任總統職務的支持。

1934年7月底,希特勒獲悉興登堡健康惡化,便於31日根據授予總理製定法律的權力,秘密擬定了接替總統職務的繼承人法令。這一法令在8月2日興登堡去世前幾小時正式公布。名為《國家元首法》。其中規定:德國總統職務與總理職務合並為一。因此,帝國總統原有職權移交總理和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作為帝國元首兼總理,擁有國防軍的最高統帥權。當天,國防軍不是向憲法和總統,而是指名向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誓詞為:“我將無條件地服從帝國和人民的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一名勇敢的軍人,我保證在任何時候,誓死遵守誓言!”

1934年8月19日,在納粹黨的操縱下,德國舉行公民投票,以“批準”希特勒接任興登堡的國家元首職務兼任政府總理。投票前夕,奧斯卡.馮.興登堡被唆使在電台發表鼓動性講話:“我父親本人把阿道夫.希特勒視為德國元首的直接繼承人。我現在根據父親的意願,呼籲德國全體男女同胞,投票讚成把我父親的職務移交給元首兼國家總理。”在公民投票當天,4550萬選民中,3800萬人投了讚成票,425萬人投票反對。

就這樣,納粹黨奪取了德國國家權力,希特勒成為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總理於一身,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法西斯獨裁者。那麼,希特勒下一步會怎麼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