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底,德意幹涉部隊和西班牙叛軍集中30萬兵力,出動大量飛機、坦克和大炮,在北方的加泰羅尼亞發動新的攻勢。共和國軍隊在這裏隻有10萬人,武器裝備也處於劣勢。經過一個多月激戰,加泰羅尼亞於1939年2月陷落。從此,英法政府拋棄“不幹涉”麵具,於2月27日,公開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同時斷絕了同西班牙共和國的外交關係。
1939年3月28日,馬德裏陷落,4月初,西班牙共和國失敗。在這場武裝幹涉中,墨索裏尼出力最大,不僅向佛朗哥提供了1000架飛機,派出了15萬正規軍,而且還提供了140億裏拉軍援。即使西班牙共和國顛覆之後,墨索裏尼還留下12萬軍隊,繼續幫助佛朗哥維護其統治。
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被顛覆了,在這一罪惡活動中,墨索裏尼和希特勒這兩個法西斯元凶結成了聯盟。在此之前,德意對中歐和多瑙河流域各懷鬼胎,特別是在奧地利問題上有矛盾,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但為了共同對付英法,它們在外交上需要互相支持,采取一致行動。
在德意武裝幹涉西班牙進程中,“柏林-羅馬軸心”形成了。1936年10月25日,裏賓特洛甫和齊亞諾簽署了德、意正式協定。其內容主要是,德國承認意大利吞並阿比西尼亞;兩國正式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權,並加強武裝幹涉;兩國在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幹半島劃分勢力範圍,在這方麵意大利對德國做出了若幹讓步。
卻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並不斷擴大侵略戰爭,企圖獨霸中國。這加劇了日本與歐美列強在中國的矛盾。
1932年1月,美國國務卿S 汀生 發表“不承認主義”聲明,表示美國不承認日本侵華所造成的“任何即成事實的合法性”。
1933年2月,由英法操縱的國聯通過決議,申明不給偽滿洲國以事實上或法律上的承認。日本隨後於1933年3月27日退出國聯,在國際上處於孤立。為了同歐美抗衡,進一步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日本急需在國際上尋找盟友,其目光投向正在歐洲崛起的希特勒德國。
希特勒德國也有與日本接近的願望,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後,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束縛,軍事上孱弱,外交上孤立。1933年初,希特勒與即將出任外長的裏賓特洛甫,商討與日本結盟的可能性。1933年德國退出國聯前夕,希特勒在同德國駐日大使狄克森的談話中表示,德國“要與日本建立更為緊密的聯係”。
此時,意大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同英法等國家保持著較密切的關係。墨索裏尼向來以奧地利“保護者”自居,不許希特勒德國染指奧地利,對於希特勒建立“大德意誌”的叫囂不以為然。1934年7月,當奧地利總理陶爾裴斯被納粹分子暗殺時,墨索裏尼下令在勃倫納山口增兵;德意兩國在巴爾幹的南得羅爾和的裏稚斯特問題上也有利害衝突。
1935年5、6月間,日本駐德武官大島浩同裏賓特洛甫助手哈克,就德日結盟問題接觸。哈克提議在兩國間締結針對蘇聯的防務協定。大島向日本參謀本部請求後表示,不反對德國的建議,希望就協定的範圍、內容和形式作更詳細的研究。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二.二六政變”後,日本國內政治和社會生活進一步法西斯化。為了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日本與德國勾結的願望更加迫切。日本陸軍主動與外務省聯係,以推進與德國的談判。7月上旬,德方正式向日方提出經希特勒親自審定的《反共產國際協定》草案和秘密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