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戰華北兩路軍推進
出山西平型關首捷
日軍侵占平津後,在華北集結9個師團,包括輔助的空軍及特種部隊,總兵力達30萬精銳部隊向南推進,沿平漢、津浦南下攻略南京、武漢。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攻占南京是日軍侵華戰爭的重大目標,夢寐以求。武漢是中國大陸的心髒地區,控製中國的心髒,便使中國大陸南北隔離,東西阻斷。然後由此東下,奪取長江下遊及沿海地區,掠奪這一地區的人力、物力,迫使中國軍隊主力於東部地區背海決戰,使中國無法進行持久抗戰。
這一戰略態勢,對我國構成了嚴重威脅。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根據這一戰略判斷,決定采取把主力集中華北,力阻日軍南下。8月3日,蔣介石依據這一戰略決策,向總參謀長程潛下達命令,對華北戰場的戰鬥序列進行了新的部署:
第1集團軍置津浦北段;第2集團軍置平漢北段;第3集團軍置膠濟路;第4集團軍置北自兗州,南至浦口以及隴海路東段,由魯西東自運河,北至黃河南岸。並認為,江南部隊太多,應選擇數師向長江以北隴海、津浦線運輸。又將綏遠劉汝明部劃歸了閻錫山戰區序列;抽調晉、綏軍三師至四師,向晉察兩省進發,以傅作義為集團軍總司令。
按照這一部署,中國軍隊大量集結華北,第84師、第11師合編為軍,與劉汝明部編為察省守備軍團;湯恩伯部向宣化、懷來集中,為預備軍;第30師開赴保定,第6師開赴石家莊,第56師開往蚌埠,第2師開往海州。
國民政府統帥部的上述部署,表明的戰略意圖是:一、主力集中華北,沿平漢、津浦路重疊配備軍力,以第1、第2集團軍為主戰場之正麵;第3、第4集團軍為後繼梯隊,多線設防,逐次抵抗,阻止南下日軍威脅南京、武漢。二、在膠濟、隴海線部署主戰場正麵的後繼兵力,既可以機動為正麵戰場側翼,同時可以阻止日軍可能從青島、連雲港登陸之敵。三、從平津側背出冀察,直接威脅平津,使日軍主力不敢貿然南下,甚至吸引其兵力北上察綏,以減輕華北正麵之敵的壓力,遲滯其南下進程。
平津作戰迅速結束,日本中國駐屯軍便著手準備華北會戰。察哈爾作戰是華北會戰的序幕,“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在察哈爾駐紮有傅作義的第7集團軍,它直接威脅到日軍的側翼。所以,日軍關東軍企圖通過察哈爾作戰,擊潰中國軍隊第7集團軍,乘機占領內蒙地區,以消除其側翼威脅。
日軍攻占平津後,也感到不進行察哈爾作戰,平津地區就不能鞏固。於是,8月9日,日本參謀本部決定由關東軍和中國駐屯軍共同進行察哈爾作戰,攻占張家口地區。察哈爾作戰分兩路進行,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沿平綏線向張家口推進;關東軍一部從多倫向南推進,夾擊張家口。
日本中國駐屯軍,派出板垣征四郎的第5師團和獨立混成第11旅團,進行察哈爾作戰。8月11日,日軍獨立第11旅團沿平綏線,向北平通往晉察綏的咽喉要地南口發起攻擊,駐守南口的湯恩伯部第13軍憑險固守,頑強反擊,雙方皆傷亡巨大。日軍集中飛機和戰車,突破中國軍隊中央陣地,攻占了南口車站,但中國軍隊退守鐵路兩側高山,繼續抵抗。
同日,蔣介石命令衛立煌第14集團軍,迅速從石家莊出發增援南口,但遠水難救近火。孫連仲率領第1軍團向北平南部的良鄉、垸裏反擊日軍,亦未奏效。8月16日,日軍將第5師團投入南口作戰,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向南口發動猛攻,突破了中國軍隊右翼陣地,但第13軍仍然堅守防線。17日,傅作義率1個師3個旅馳援南口。
國軍第13軍在南口的頑強抵抗,是日軍始料不及的,南口攻不下,使日軍驚恐不安。19日,日本參謀本部作戰課長武藤章曾提議,增派3個師團的兵力,進行南口決戰。
正在這時,日本關東軍攻占張家口北麵重鎮張北,威脅張家口。傅作義被迫率領2個旅回援張家口,削弱了南口的防禦力量。而衛立煌的第14集團軍,直到8月23日才接近南口,又因通訊不良,未與湯恩伯取得聯係,使南口守軍逐漸不支。同日,南口守軍防線動搖,26日,日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攻占延慶,第5師團推進到懷來。南口狙擊戰曆時半個多月,給日軍以重創。
在日本中國駐屯軍向平綏線發動進攻的同時,8月10日,關東軍下令編組察哈爾兵團,由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中將直接指揮,從側背向張家口發動進攻。17日,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在多倫建立司令部,接著向張北發動攻擊,19日攻占張北。20日,日軍向張家口地區發起進攻,中國守軍第7集團軍劉汝明部,戰前不作準備,戰事突起後,臨時調遣軍隊抵抗,已貽誤戰機。日軍於20日當晚突破長城一部,21日即向張家口急進,24日攻占張家口西南高地。傅作義率領所部在張家口向日軍展開反擊,但未能抑製日軍的攻勢。27日,日軍攻占張家口。
8月31日,日本華北方麵軍正式成立。9月4日,日本華北方麵軍決定進行保定會戰,命令第5師團回師河北省,參加保定會戰。9月6日,日軍第5師團分三路從花稍營―西哈營一線向南推進,11日占蔚縣,14日攻陷廣靈。16日侵占淶源。20日再陷靈丘。準備突破長城線,參加保定會戰。
東條英機指揮的察哈爾兵團侵占張家口後,進一步向西推進,進攻綏遠省。9月5日,日軍進入綏遠省。9月6日,日軍強攻天鎮,駐守天鎮的第61軍軍長李服膺,在危急時竟率先逃竄,隻留下1個團防守天鎮。天鎮守軍人數雖少,仍孤軍奮戰,堅守天鎮達1周之久。9月11日,日軍攻陷天鎮,然後繼續向大同推進,大同守軍李服膺部又棄城而逃,13日,大同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