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抗強敵各界齊上陣戰上海日軍再受挫(2 / 3)

19日,第9集團軍36師從西安趕到上海,師長宋希濂當即指揮全體官兵進入陣地,與第88師、第87師緊密配合,激戰一晝夜,突破日軍陣地。

20日,中國空軍配合陸軍進攻,轟炸日軍據點,多枚炸彈落在日軍駐上海海軍司令部據點。次日,36師官兵攻入彙山碼頭,致使日本海軍陸戰隊遭受嚴重損失。

此時,日軍經過兩次大增兵,在淞滬戰場上的主要兵力有藤田進第3師團、山室崇武第11師團、吉住良輔第9師團、荻洲立兵第13師團、伊東政喜第12師團。日軍增強了兵力兵器以後,開始對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

23日,日軍第3、第11師團等共8個旅團,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先以一部兵力沿蘊藻濱向黃浦江西岸登陸,再以主力在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日軍對這次登陸進行了充分準備,中國軍隊一線守備部隊對此準備不足,沒有有效阻止日軍的衝擊。登陸日軍占領海際灘頭陣地後,一麵指揮後續部隊上岸,一麵向吳淞、寶山、羅店、瀏河之間地域發起攻擊,企圖擴大登陸地域。

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得知日軍兩個師團在吳淞一帶強行登陸,但由於設在南翔的司令部與各部隊的電話線大部被炸毀,通訊聯絡中斷,張治中立即率指揮部班子主要成員,前往江灣。

第87師師部設在江灣葉家花園。張治中騎著在中途攔下傳令兵的自行車,來到師部,分別聽取了第87師師長王敬久和第36師師長宋希濂的彙報,當即命令第89師、第11師向寶山、羅店疾進,堅決阻止上岸的日軍。

17時,一場反擊戰開始了。第89師官兵驅逐了占領獅子林的日軍。教導2團官兵同張華濱的日軍形成對峙。第11師官兵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向羅店發起攻擊,殲滅部分日軍,收複了羅店。這次反擊戰鬥的勝利,不僅穩住了防禦正麵,也掩護了後方的交通,使後續部隊能夠陸續進入預定地域。意義重大。

24日,陳誠指揮第15集團軍先後到達上海。中國軍隊得到眾多兵力補充後,向日軍發起新的反攻。第98師組織力量對占領吳淞、寶山的日軍進行反擊,激戰至傍晚,殲滅日軍3000多人,把進攻吳淞之敵擊退。但日軍又於27日、31日組織多次反撲,中國守軍同日寇進行反複搏鬥,羅店等陣地數次易手,由於日軍第11師團投入較多兵力,中國守軍傷亡慘重。27日,羅店陣地最終被日軍攻占。31日,吳淞鎮再度被日軍攻占。

日軍占據羅店、吳淞鎮等據點後,又調集10多艘軍艦,於9月5日用軍艦火力掩護,向寶山發動猛攻。中國守軍583團第三營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兩晝夜,擊退日軍多次攻擊,終因雙方力量相差懸殊,500多名官兵大多以身殉國。

在抗擊日軍登陸的數十天激戰中,中國守軍盡管傷亡較大,但士氣高昂,作戰勇敢,麵對強敵連續進攻,寧死不屈。這不僅在軍事上延緩了日軍的進攻,還在精神上給日軍以強大壓力。日軍一些高級將領深感不安,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再次緊急呼籲,要求日軍參謀本部增加兵力。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向天皇奏說:“上海的陸上作戰遲遲未有進展,需要加強陸軍兵力。”

日軍連續向淞滬戰場增加兵力,日軍統帥部決定,把侵華戰爭的主要作戰方向從華北轉移到上海。日軍製定《作戰計劃大綱》時明確提出:大致以10月上旬為期,在華北與上海兩方麵發動攻擊,務必給予重大打擊,造成使敵人屈服之形勢。

抗戰爆發後,白崇禧遵蔣介石要求,於8月4日乘蔣派的飛機由廣西直達南京,隨即被任命為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到南京引起了日方的關注,日報曾以“戰神來到南京,中日戰爭不可避免”為題,對他進行了報道。這應該是兩方麵的原因:一是白崇禧到南京,說明蔣桂兩大軍事集團,團結抗戰的局麵形成;二是白對抗戰計劃有自己的見解。淞滬會戰不久,白崇禧到前線視察後,即建議蔣介石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

蔣介石接受了白崇禧的建議,於9月11日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這樣,蔣介石就把淞滬會戰的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到9月中旬,中國軍隊陸續進入淞滬戰場兵力,已有4個集團軍,25萬人。

隨著會戰規模擴大,由薛嶽任總司令的第19集團軍,調到第三戰區。9月21日,蔣介石對中國軍隊防禦部署進行了調整。張治中由於過度辛勞,連走路都困難,調離淞滬戰場,擔任大本營管理部長。蔣任命朱紹良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兼第9集團軍總司令。陳誠擔任左翼作戰部隊的總司令,下轄第19和第15集團軍,原第15集團軍副總司令羅卓英,擔任該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擔任右翼作戰部隊總司令,下轄第8和第10集團軍。這時,中國軍隊在淞滬戰場上已經有5個集團軍。

9月下旬,日軍上海派遣軍的總兵力達到20多萬人,即於9月30日拂曉,向中國守軍發動猛烈進攻,中國軍隊打得十分艱苦,傷亡慘重,萬橋、嚴橋、陸橋等多處陣地被日軍突破。

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即問陳誠:“你認為應該怎麼打下去?”

陳誠認為,在日軍優勢裝備攻擊下,部隊已經無法再打下去了,他不便直說。便說道:“如果沒有援軍趕到,即應該轉移陣地,調整部署後繼續抗擊。”

10月1日,蔣介石命令左翼作戰部隊向蘊藻濱南岸、施相公廟、瀏河一線陣地轉移。10月上旬,中日雙方軍隊在蘊藻濱南陣地進行激烈爭奪,雙方傷亡很大。

中國軍隊為了加強中央防線的兵力,蔣介石命令廖磊的第21集團軍,加入大場方向作戰,歸中央集團軍指揮。並把蘊藻濱南岸地區劃歸中央集團軍防守。10月中旬,第三戰區調整部署後,於19日發起反擊。

中國軍隊發起反擊的時間,與日軍發動步兵、坦克、炮兵聯合進攻的時間相差無幾。中國軍隊雖然士氣高昂,但武器裝備落後,部隊連續作戰,傷亡很大,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反擊乏力。27日,中央集團軍主力轉移到蘇州河南岸陣地,組織新的防禦。

第88師52團二營官兵接到命令後,誓死不肯後撤。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指揮全營800名壯士,在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等地頑強阻擊日軍。連續激戰4晝夜,直到30日才退入公共租界。

中國軍隊800壯士英勇抗日事跡傳開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讚揚,被一些國際人士稱為抗日奇跡。

11月初,蔣介石根據戰局變化,把戰役正麵劃分為左作戰軍和右作戰軍,撤銷了中央作戰軍。淞滬會戰以來,盡管蔣將國民革命軍的精銳投入了五分之二,由於中國軍隊的裝備落後,沒有製空權,始終未擺脫被動局麵。但堅守上海3個月,是日本侵略者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