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民國首都慘遭破壞 野獸行為令人發指
上海失守以後,南京受到日本侵略軍的直接威脅。
南京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從國防角度看,南京不便於防禦,素為不戰之地。中國古代的軍事家認為,南京“南據溧陽,東搗鎮江,西扼太平,據險阻、斷糧運、不戰而下金陵。”一旦外圍的幾處要隘失守,南京就難以防守了。如果周圍的交通被切斷,南京就不攻自破。由於南京地理上的特殊位置,國民政府對南京的防禦十分擔心。但南京是中國的首都,國父孫中山的陵墓所在地,這又是一座有特殊意義的城市。為此,中國統帥部對是否固守南京動搖不定。
蔣介石把陳誠召到南京,問道:“你對防守南京怎麼看?”
陳誠說:“如果不叫我守,則我不主張守南京。”
陳誠的話使蔣介石感到震驚,其實,蔣介石知道防守南京是下策。但作為國民政府的首都,其政治意義是很重要的。
11月中旬,這是蔣介石連續召開的第三次高級軍事會議,他又把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應欽、徐永昌等召集到一起,商討是否固守南京。蔣首先向李宗仁問道:“德鄰兄,日本軍隊很快就要進攻南京了,你對南京守城有什麼意見?”
“我不主張死守南京。從軍事上看,南京地處長江彎曲內側,地形上背水,易攻難守,也可以說是一處絕地。進攻南京,日軍可以三麵合圍,而南京的北麵又阻於長江,沒有道路可退。現在,我們用在淞滬會戰中受到嚴重傷亡的軍隊,來坐守南京這座孤城,實是難以堅守。而日軍攻占上海後士氣正旺,南京必被攻破。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還不如把部隊撤往長江西岸,我們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這樣,我們不僅可以阻止日軍向津浦線北進,還可以阻止日軍西上。日軍即使進入南京,對戰爭大局也沒有多少影響。”因為李宗仁對此問題已考慮多時,聽到蔣的問話後,立即回答。
蔣介石接著問了白崇禧、何應欽和德國顧問,他們都不主張守南京。蔣介石再問唐生智,唐生智站起來說:“現在日軍已經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大敵當前,南京如果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如何對得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我主張死守南京,堅決和日軍拚到底。”
唐生智這番大義凜然的話,博得了蔣介石的好感,他目前正需要一個唐生智這樣的人站出來。蔣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
11月19日,唐生智接到防守南京的手令。
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遷都重慶。至月底,大部分政府機關遷到重慶,一部分遷到武漢和長沙。
唐生智上任後,立即調整防禦力量,迅速組織官兵趕修南京的防禦工事。蔣介石交給唐用來防守南京的有11個師,號稱10萬人,實際兵力大為不足。這些兵力大部分是蔣介石的嫡係,都是剛剛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還沒有進行補充和休整,戰鬥力也沒有恢複。
唐生智組成衛戍司令部,羅卓英、劉興擔任副司令長官,周瀾任參謀長。確立了重點防衛,固守南京的防禦指導思想。設置了外圍陣地和複廊陣地兩道防守線,重新調整10萬大軍的部署。在外圍陣地,第2軍團、第74、第66、第83軍各2個師防守烏龍山、棲霞山、淳化鎮、牛首山、龍潭等地域。在複廓陣地,第36師負責防衛城南安德門到雨花台地段,第87師負責警戒河定橋到工兵學校地段,教導總隊部署在紫金山到蔣王廟一線。第103、第112師負責防守鎮江。
唐生智表示與南京共存亡,他自己也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為表達破釜沉舟的決心,命令交通部長俞飛鵬,把南京下關到浦口的船隻全部撤走,禁止任何軍人和部隊由南京北渡。
國民政府的南京防禦情況,引起了日軍統帥部的密切關注。日軍侵占上海後,認為中國首都南京指日可下。就在蔣介石召集軍政要員商議是否防守南京時,日軍8個師團水陸並進,分三路進逼南京。日軍大本營召開第一次禦前會議時,陸軍參謀總長等將領向天皇上奏,提出日軍要充分利用在上海及其周圍的勝利,果斷追擊,從三麵合圍南京,迅速占領中國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國政府屈服。日軍統帥部命令日軍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指揮7個師團另兩個旅團,20多萬人進攻南京。其基本作戰意圖是:
北路,上海派遣軍第10、第13、第16師團等,沿京滬鐵路及以北地域,向南京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