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攻波蘭揭大戰戰幕應攻擊英法大起兵(2 / 3)

9月17日,蘇聯軍隊蜂擁越過毫無防禦的波蘭東部邊境,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西推進。18日,蘇軍占領了維爾紐斯,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與德軍相會。在上次大戰中,布爾什維克屈辱地接受了德國嚴酷的媾和條件。而現在,蘇聯政府與納粹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收回了痛心割讓的這部分土地。

華沙的抵抗,主要是由於民眾的愛國情緒,雖然偉大悲壯,但卻毫無希望。經過許多天猛烈的空中轟炸和重炮的瘋狂炮擊,華沙電台終於停止播放波蘭國歌。而希特勒則進入了這個一片廢墟的城市。莫德林是維斯杜拉河下遊20英裏的一個要塞,曾經收容了索恩兵團殘部,繼續苦戰,直到28日為止。

於是在一個月內,一切暫告結束。一個擁有3500萬人口的國家,就這樣陷於殘酷的桎梏之中。

這次進攻,人們初步領略了閃電戰:看見了陸軍與空軍在戰場上的密切配合;看見了對於一切交通線及任何可以成為目標的城鎮,所進行的猛烈轟炸;看見了活躍的第五縱隊身手;看見了間諜和傘兵的任意使用。最重要的是,看見了大批裝甲部隊,勢不可擋地向前衝鋒陷陣。

按照波蘭與英法兩國所簽訂的協議,一旦德國進攻波蘭,法國空軍應立即出動支援,至遲在開戰後第15天,法國陸軍也應轉入進攻。然而在整個波蘭戰爭期間,英法的援助始終停留在口頭和紙麵上。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對波蘭大使表示,英國政府“不能分散為采取決定性行動所需要的兵力”。法國總司令甘末林,9月3日致電波蘭政府,聲稱將於次日在陸上發動攻勢,但次日依然是“西線無戰事”。

其實,就在德國進攻波蘭後,英法仍然希望再一次用犧牲小國的辦法去製造新的“慕尼黑”。兩國政府都曾通過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和瑞典資本家達列魯斯,祈求德國停止在波蘭的軍事行動。英國政府為顧全麵子,要求德軍全部撤出波蘭,然後再開始和平談判。法國方麵連這一最起碼的條件也放棄了。

希特勒早在簽署慕尼黑協定時,就曾惡意譏笑張伯倫和達拉第,現在則更傲慢地聲稱,假如他們膽敢到貝希特斯加登來,就毫不客氣地將他們趕走,還要讓盡可能多的記者來看熱鬧。在和談的大門完全關閉後,英法兩國才硬著頭皮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

在德軍主力投向東線的情況下,9月1日駐守所謂齊格菲防線的德軍隻有31個師,至9月10日,才增加至43個師。並且連一輛坦克都沒有。

麵對德國西線陣地的,則是配備有近2000輛坦克的法軍90個師。不少深知內情德國軍官都認為,如果法軍大舉進攻,“那麼,他們幾乎毫無疑問會突破邊界。可以肯定會毫無困難地推進到萊茵河,還可能渡過萊茵河,以後的戰爭進程也就會很不一樣了”。

即使是希特勒身邊的高級將領也直言不諱,如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說:“我們之所以能擺脫困境,完全是由於西線沒有軍事行動。”希特勒的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則聲稱:“假如法國進攻,那麼,他們所遇到的將隻會是一道德國的軍事紙屏,而不是真正的防禦。”

應該說,德國發動侵略波蘭戰爭,是十分危險的冒險行動。德國傾全國之力進攻波蘭時,西線實際上麵對著幾倍的英法虎狼之師。從其他方麵看也是如此:英法兩國此時控製的人口總數達6億7千萬,其中兩國人口就有近9000萬,而德國的人口把奧地利和蘇台德區都包括在內,也隻有7940萬。大戰爆發前,德國煤產量為2.84億噸,而英法產量為3.053億噸。戰爭前夕,德國鋼產量雖略高於英國,但其資源有限,無潛力可挖,僅英國一國的資源潛力就比德國大得多。另外,英國幾乎壟斷了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德國主要依賴於進口。戰爭一爆發,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斷絕了海外來源。

這些情況希特勒是清楚的,他曾對將軍們說:“按我們的經濟情況,我們隻能支持幾年。”但英法統治者對自己的有利條件視若無睹,死抱著綏靖政策不放,指望德國打敗波蘭後進攻蘇聯。

應該認識到,希特勒發動戰爭還是有所準備的,他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就可以從蘇聯方麵得到所需要的戰略物資。以應對英法的經濟封鎖。

就在德軍在波蘭作戰期間,成百萬裝備精良的盟軍穩坐在工事裏,麵對著近在咫尺的敵人,幾個月幾乎一槍不發。英法兩國不僅坐視波蘭的覆滅,而且此後也毫無作為。

隻是9月9日,甘末林為欺騙輿論,下令法國在薩爾地區的10個師,向前推進了3至8公裏。盡管沒有遇到強烈的抵抗,但12日,英法最高軍事會議還是作出決定,把這次象征性的攻勢也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