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攻波蘭揭大戰戰幕應攻擊英法大起兵(3 / 3)

曾經到過前線的法國記者多熱萊斯,對這一情況作過記述:“我對那裏寧靜的氣氛感到驚訝。駐守在萊茵河畔的炮兵,悠閑地觀望著德國運送彈藥的列車在河對岸來往行駛,我們的飛行員從薩爾區工廠冒煙的煙囪上空飛過,也不投擲炸彈。”

為了使成千上萬士兵不致在戰壕裏感到過分乏味,法國政府特地在軍隊中設立“娛樂服務處”,決定增加士兵的酒類配給,還為他們購買了一萬多個足球。於是在德軍的炮口下,盟軍便以看電影、踢球、進行各種文娛活動來消磨時光。人們唱著“我們要到齊格菲防線去曬襯衣”的輕鬆歌曲,逐漸對這場戰爭是否真會繼續下去產生了懷疑。

出現這樣的情況,實質上是英法兩國戰前推行綏靖政策的繼續。在兩國領導集團內部,企圖以犧牲蘇聯的辦法同德國達成妥協的頑固派仍大有人在。

1939年11月底,蘇芬戰爭爆發後,英法掀起了新的反蘇浪潮。英法對芬蘭慷慨解囊,給予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1940年1月19日,達拉第責成甘末林和達爾朗,共同製定襲擊蘇聯油田的方案。2月22日,甘末林建議通過黑海進攻蘇聯南方,並在高加索穆斯林中策動反蘇維埃政權的叛亂。4月5日,法國空軍參謀部,進一步計劃在短期內摧毀巴庫等地的煉油設施和碼頭。

再說意大利墨索裏尼雖然臨陣脫逃,並暗中和英國人勾搭,但他並沒有使意大利完全中立。他向法西斯代表大會如此通告說:“在目前,意大利將不開始軍事行動。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要嚴守中立,冷眼旁觀、伺機而動是我們采取的立場。這次戰爭與意大利關係甚密,我們要保留一切權利,以便在適當之際,以我們本身的語言和手段,敘述我們所欲言的東西。”

但墨索裏尼並不能做到“冷靜地觀察事態”。他似乎以瘋狂的熱心注視著戰爭的進展。當希特勒的閃電戰在波蘭取得大勝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嫉妒又羨慕。為了解納粹元首下一步意圖,他不惜派外長齊亞諾前去摸底。

1939年10月1日,齊亞諾在柏林同希特勒作了一次長談。這位年輕的意大利外交大臣雖然已經對德國人厭惡透頂,但還是不得不維持著表麵的“親善”。齊亞諾說,希特勒講述自己計劃時,隻要提到他作戰手段和方法,兩眼就閃射著凶狠的光芒。他象連珠炮似地手舞足蹈地說,他要消滅波蘭,他要征服北歐,他要征服西歐,他決心打敗英國和法蘭西!

大戰開始後的第一個秋天,羅馬-柏林軸心就發生了齟齬。在一些分歧問題上,雙方各級官員互相指責:意方指責德國人沒有執行前一年6月間的協議,從意大利的南提羅爾撤退日耳曼族人;德國人沒有按月供應意大利100萬噸煤。德國則指責意大利人,未能突破英國的封鎖,將原料供應德國。

新年剛過,墨索裏尼給希特勒寫了封長信,傾吐壓在他心頭的話。這是墨索裏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元首”直率地提出尖銳的逆耳忠言。他深信德國即使有意大利的幫助,也永遠不能“使英、法屈膝,甚至不能將它們拆夥。如果認為有這種可能,那是自欺欺人。為了雙方的爭奪,美國絕不會聽任民主國家完全失敗”。因此,既然希特勒的東部邊疆現在已經鞏固下來了,是否還有必要為了戰勝英法“而去孤注一擲地冒險,連本國的政權也不顧,並且把德國幾代人的精華都犧牲掉?”

納粹德國元首沒有答複墨索裏尼的信。在整整一個月裏,意大利不斷詢問裏賓特洛甫,什麼時候可以得到答複,並且暗示意大利和英、法的關係正在改進,而且貿易也在增加。這種貿易內容之一,就是德國人十分惱火的出售戰爭物資。

其實,希特勒是在尋找機會,3月1日,英國宣布切斷德國由海上,通過鹿特丹運往意大利的煤炭,這對意大利經濟是個沉重打擊。他認為機會到了,要趁熱打鐵,便在3月8日寫一封長信給墨索裏尼。希特勒語氣親切地寫道:“領袖,我認為,這次戰爭的結果無疑也將決定意大利的命運。你總有一天會麵對今天與德國作戰的這些敵人的。我也看到了我們兩國的、兩國人民的、我們革命的和我們製度的命運,都已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

麵對希特勒的參戰壓力,墨索裏尼忐忑不安。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從眼下看,希特勒節節勝利,如果遲遲不參戰,萬一希特勒“大功告成”,不僅他要獨吞勝利果實,而且會使自己臉上無光;參戰吧,又怕將來不可收拾,冒“滅頂之險”。在麵對裏賓特洛甫時,墨索裏尼不得不明確說明,意大利的經濟情況不能長期作戰。他不能像英、法兩國那樣,可以每天花費十億裏拉。

就在墨索裏尼猶豫不決的時候,希特勒並沒有停下侵略擴張的戰爭步伐。那麼,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又是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