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建緩衝蘇軍忙西進
固後方芬蘭起戰端
納粹德國大舉進攻波蘭後,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為了防止納粹德國乘勢東進,防止戰火東延。1939年9月17日,正當德軍攻占大半波蘭,合圍華沙,並限令華沙當局在12小時內投降之時,蘇聯政府向波蘭駐蘇大使遞交了一份聲明。
聲明指出:“波蘭政府已經崩潰且已無生命跡象,這說明,實際上波蘭國家和政府已不複存在。因此,蘇波之間締結的條約已歸於無效。”
“波蘭已經成為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的種種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場所。蘇聯政府迄今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態度來對待這種局勢了。”
“蘇聯政府對居住在波蘭境內的同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的命運不能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些同胞被拋棄,任人擺布而毫無保障。鑒於這種局勢,蘇聯政府命令紅軍總司令部所屬部隊越過國界,去把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居民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同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以同樣內容發表了廣播演說。
淩晨,百萬蘇軍越過蘇波邊境向波蘭東部進軍,不僅進駐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而且越過寇鬆線。蘇聯所占領的波蘭地區麵積為20萬平方公裏,人口約1300萬人。
緊接著,9月28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邊界條約,確定了兩國瓜分波蘭後的“最後國界”。10月,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政權,並分別並入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
為了防止戰火東延,從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蘇聯采取了一係列行動,建立了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方戰線”。蘇軍出兵波蘭占領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速了波蘭的滅亡。蘇聯為了本身利益,恃強淩弱並吞鄰國領土,並獲得納粹德國的支持,從而增加了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疑慮和反感。
當然,蘇聯推行東方政策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此時蘇聯四麵受敵,麵臨強敵壓境的危險局勢。希特勒原來打算不僅要占領波蘭,而且要往東南插到巴爾幹,還可能往東北插向波羅的海各國,盡可能深入,把利沃夫作為納粹烏克蘭的首府。
德國人的戰略表明了這一點,在粉碎了波蘭前線後,德國人並沒有停下來收拾波蘭戰場,而是橫掃波蘭向前進軍,朝東南到利沃夫,朝東北到維爾納。
羅馬尼亞的“鐵衛隊”,曾計劃舉行廣泛的暴動,以迎接德國軍隊的到來。然而一看到河對岸是蘇聯軍隊而非德國軍隊時,暴動就消沉下去了。
從這時起,蘇聯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給予的喘息機會,不僅準備防禦,而且也通過戰爭以外的一切措施,來阻擋德國滲入東歐各國。
斯大林的頭一個措施,是通過締結一些同盟的辦法,沿著蘇聯的西部邊境,建立一條很寬的緩衝地帶。在把20年前波蘭違背國際聯盟旨意,奪去的立陶宛故都維爾納交還給立陶宛,從而打下了友好往來的基礎。緊接著,莫斯科邀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派遣它們的外交部長,到莫斯科去討論締結一項同盟的問題。
到1939年10月10日,離蘇聯人把軍隊開進波蘭不到一個月,蘇聯已經同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結成了軍事同盟。而這三個國家,過去曾經是敵軍入侵的大道。原來也曾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係列強固的海軍基地,就這樣歸於蘇聯的控製之下。雖然大多數美國報紙譴責蘇聯的這種行動,但是著名專欄作家李普曼抓住了問題的所在,他說:“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蘇聯正在建立一片從波羅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防禦地區。”
隨之而來的是,蘇聯戲劇性地把50萬日耳曼人,從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驅逐出境。波羅的海日耳曼人是波羅的海國家中的上層,其中一些人,幾世紀來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貴族。在俄國革命時,就是這些人,把德國軍隊引進來推翻當地的紅色政權的。驅逐了他們,也就驅逐了對蘇聯最危險的第五縱隊。
希特勒看到,蘇聯作為一個中立國,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權的直接障礙。在互不侵犯條約存在的22個月時間裏,蘇聯三次阻止了納粹的前進。蘇軍進軍波蘭把希特勒的東進阻滯了一年;蘇軍進軍比薩拉亞,牽製了希特勒對英國的入侵;莫斯科在巴爾幹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強權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達達尼爾海峽。
正如丘吉爾9月25日,在致英國戰時內閣一文所說:俄國以波蘭敵人的地位所占領的界線和陣地,正是它當初作為一個可靠和被猜忌的朋友可能占領的那些地方。事實上的差別,並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大。俄國人動員了極大的軍隊,而且已經顯示出他們自己能夠從他們戰前的陣地迅速地向遠方推進。他們現在已和德國在邊界相對峙,而德國想要不防守這個東部戰線,是絕不可能的。它必須留駐一支龐大的德國軍隊加以防守。據我了解,甘末林將軍估計這支軍隊至少有20個師,但可能有25個師,甚至更多。因此,一個東部戰線是可能存在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