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潛意識裏,稱霸世界的戰略必須擊敗蘇聯。蘇聯廣闊的地域和眾多人口,最終必然是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製約力量。盡快轉兵東進,是他的既定方針。而在此之前,必須使英國屈服,時間已經不允許再拖延下去了。此時,戈林空軍司令則拍著胸脯對希特勒吹噓說:“我的戰鬥機將迅速擊敗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我的轟炸機將夷平大不列顛,使英國人喪魂落魄。那時,他們不計較什麼代價也會企求和平了。”
德國統帥部根據希特勒的旨意,重新修訂了“海獅”計劃,主要以德國空軍進行空中進攻,破壞英國的軍事經濟潛力和國家管理體製。迫使英國退出戰爭。
為進行這次空中戰役,德國空軍集中了2400架作戰飛機,其中轟炸機為1480架。德國空軍元帥凱塞林指揮的第2航空隊和施佩爾勒元帥指揮的第3航空隊,為主要突擊力量。施道普夫上將指揮的第5航空隊為次要突擊力量。
麵對這場決定英國生死存亡的戰爭,英國舉國上下投入緊張的迎戰準備。早在德軍進攻法國的時候,英國統帥部就預料到,希特勒的空軍可能襲擊英國本土,並且認為,能否贏得空戰的勝利,將決定英國的命運,因而製定了相應的措施。法國戰敗後,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政府,一方麵號召英國人民為保衛本國的生存而鬥爭,在全國掀起增加生產支援戰爭的熱潮;另一方麵建立起一個由正規航空兵和輔助兵力組成的獨立空軍,並輔以雷達和高射炮火,構成了比較完整的防空體係。
他們還有計劃地疏散製造飛機的工廠,保證了在抗擊德國的空襲中仍能堅持生產,並且產量還在不斷上升。如1940年英國生產的飛機1月為157架,4月為255架,6月增加到440架。
為了對付德國的空襲,英國還成立了以丘吉爾為首的全國防空研究委員會,組織科學家們研究各種先進的防空技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
他們研究並建立了以雷達為中心的地麵、空中偵測和控製係統,並在敵機可能來襲的方向組織警報站網,使之可掌握到75公裏之外的飛機,判明敵機的航向和大致高度,克服了過去用眼望耳聽觀測空情的局限性;他們有了一種電子儀器,可以在雷達熒光屏上分辨出敵機和我機。他們設計出飛機的一種電子裝置,使在飛行中的戰機可以隨時自動將其位置報告地麵控製站。英國空軍使用了一種高頻率的無線電話,可以使飛行員與地麵指揮員直接通話。還改進了飛機的戰鬥性能,將已經比較先進的颶風式和噴火式戰鬥機的螺旋槳改為可變式。由於發明和使用了這些先進技術,當德國飛機飛臨海峽上空時,他們能很快偵知並予以截擊。
英國政府不屈的態度,使得希特勒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他要把英倫三島變成一片火海,命令空軍要用飛機和炸彈來讓英國人屈服。他希望“德國空軍對英的偉大空戰”立即開始。1940年8月1日,德國統帥部根據希特勒指令,正式下達了關於加強對英海戰和空戰的總指令,指令的第一條就是“使用所有兵力盡快打垮英國空軍”。
按照這一命令,德國空軍將英國的戰鬥機部隊、機場、地麵補給設施、航空工業,以及生產高射炮的工廠,列為首要的攻擊目標。德軍還派出戰鬥機,襲擊英吉利海峽的港口和船隊,以引誘英國戰鬥機出戰。
德國空軍在數量上占有2:1的優勢,當時戈林集結了266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而英國的戰鬥機起初不到700架,轟炸機僅有500架,但英國空軍的飛機性能較德機先進,並擁有1800門高射炮和沿東海岸設立的一係列雷達站、觀察哨等防空措施。尤其重要的是,英國情報部門破譯了德軍的通訊密碼,致使德國的“空中閃電戰”一開始就未湊效。
英國空軍沒有上當,英格蘭東南部戰區司令帕克將軍得到空襲警報後,命令部隊盡量避免與敵戰鬥機單獨交戰。隻派遣小部隊保護船隊轉移,或在機場上空巡邏,而把大部分戰鬥機控製起來,專門對付敵轟炸機。
8月10日,德國空軍預定對英國進行全麵出擊,然而天公不作美,一連三天作戰地區的天氣不適宜空戰。直到13日,作戰地區上空仍烏雲密布,細雨綿綿,但戈林再也不能等了,他命令轟炸機傾巢出動。從而拉開了德空軍大規模連續不斷空襲英國本土的序幕。
8月15日,兩國發生第一次大規模空戰,戈林派出了大約1500架德機,實施為消滅英國空軍而策劃的“飛鷹行動”計劃。英國空軍沉著應戰,在雷達配合下猛烈反擊,雙方在長達500海裏的戰線上進行了5次大戰,這一天,德國空軍共有75架飛機被擊落,英國損失飛機34架。
德國難以忍受這次挫敗,從8月24日重又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使戰事進入決定性階段。德軍平均每天出動1000多架飛機,集中破壞英國南部機場和雷達站,幾乎摧毀了南方整個通訊係統,英國損失激增,兩周之內飛機損失近300架,100多名飛行員被打死。德國空軍也損失了800多架飛機。
在一個多月的空戰中,最令德軍飛行員莫名其妙的是,德空軍4/5的炸彈都誤投到曠野裏。甚至每時每刻,英國的戰鬥機總是有規律地使自己處於最有利的位置,這些飛機好像計算好了將和越過英吉利海峽的德機遭遇時間,而從機場起飛。
他們沒有想到是,這是一場在50年後稱作“電子戰”的戰爭開端。當時德國的轟炸機主要靠無線電定向信標導航。對此,英國已經建立了一係列稱之為“梅康”的電台,截取德軍電台發出的信號,加以放大後再從別處發送出去,因而把德機引入歧途。
之後,這種對抗又有了新的發展。當德軍用一種無線電射束比較準確地把轟炸機導向目標上空時,英國也建立起一批電台,利用“分裂射束”法,幹擾德軍的無線電射束,使德機投擲的炸彈偏離目標15至20公裏。當德軍研究出用於導航的“X”裝置、“Y”裝置時,英軍也隨之研究出了幹擾和破壞這種裝置的方法。正是由於這種電子戰爭,英國有效減少了德機空襲所造成的損失。德軍主持無線電射束工作的馬蒂尼戰後承認,他沒有及早覺察到一場“調頻率戰爭”已經開始,也低估了英國電子對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