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大蕭條迎羅氏新政讓巨利求美國軍援(2 / 3)

在銀行緊急狀態法案問題上,眾議員們經過半小時辯論後高呼“投票表決!投票表決!”這項法案在戰時危機的氣氛中,以呼聲表決通過。並提交參議院。

參議院經過激烈辯論,終於在上午8時前不久,以73票對7票獲得通過。

這項法案急忙送到白宮。羅斯福總統在他實行新政中的第一項立法成果上簽了字。

銀行緊急法案,使總統宣布關閉銀行有了合法依據。隻準資金比較雄厚的銀行重新開業,不太穩定的銀行在暫停營業時,由政府指派“監督人”管理。財政部受權發行聯邦儲備鈔票,為防止擠兌提供足夠的貨幣。

就職後的禮拜天晚上10點鍾。羅斯福總統向全國發表首次講話,共有6000萬人坐在收音機旁收聽。羅斯福敦促民眾把他們節餘的錢存入銀行。

他說:“把金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放在床墊下更保險。”最後他說:“讓我們團結一致消除恐懼心理。我們已經成立了恢複我們金融體製的機構。現在要由你們支持這個機構使它能夠發揮作用。這個問題既是我的,也是你們的。我們團結一致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城市居民曾估計,銀行在次日早晨開門營業時,會有許多人取款。但恰恰相反,僅在紐約,第一天的存款數,就超過取款數1000萬美元。到了周末,財政部為銀行評級後,全國大約18000家銀行中,有75%的銀行重新開業。

從此,羅斯福開始了一個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立法時期。1933年美國人民的善意勝於往常,人人都希望新政成功,甚至共和黨人也是如此。

1933年至1935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396億美元上升到568億美元。國民收入也迅速上升,失業人數已經減少,農產品價格已經上漲,工業生產日益上升,銀行的儲戶已不再擔心存款的安全了。

從傳統上看,凡是入主白宮的政黨,在中期選舉中都丟掉它在國會的一些席位。法利和豪認識到,這次選舉會被視為“新政”是否成功的晴雨表,因此敦促羅斯福參加競選。但羅斯福為樹立一種無黨派偏見的形象,決定不介入競選。他用夏天的部分時間乘坐“休斯頓”號輪船出海旅行,從加勒比海經巴拿馬運河前往夏威夷,然後到達俄勒岡州的波特蘭,行程14000英裏。

結果表明,法利關於在參議院大獲全勝的預言已成現實,在眾議院,民主黨議員占322名,共和黨員占103名,民主黨人在地方和州的競選中也大獲全勝,隻有7名共和黨人當選州長。

這次民主黨大獲全勝,普通認為是對新政和富蘭克林.羅斯福政策的大力支持。“民眾幾乎把他立為國王”。

1937年1月20日,逆風凜冽,天下著雨,可大批群民眾仍冒雨聚在國會大廈前麵,觀看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二次就職典禮。按照選舉人票計算,羅斯福和蘭登是523票對8票,這是自1820年門羅以來懸殊最大的一次選舉。羅斯福認為,1936年的選舉結果是一種授權,即是授予他實行改革的權力。

戰爭爆發,美國雖然“中立”,但美國與英國之間的特殊關係決定了美國無法置身事外。

丘吉爾臨危受命擔任英國戰時首相後,就於5月15日致電羅斯福,要求“借用你們四五十艘較舊驅逐艦,以彌補我們現有艦隻和我們從戰爭開始時,就著手建造的大批新艦艇服役之前的差缺。如果這段差缺期間,意大利參加進來,又用100艘潛艇向我們進攻,我們就可能瀕於崩潰。”到7月底,丘吉爾重提要求。他認為如果英國一旦崩潰、希特勒稱霸歐洲,掌握了歐洲所有的造船廠和海軍,則美國將處於多麼危險的境地。

丘吉爾又焦急地等待了一個月,依然毫無結果。隨後,駐美大使拍來一封令他鼓舞的電報。他說:美國具有遠見的人士終於開始感覺到,如果戰事對我不利而他們仍舊保持中立的話,他們就有完全失去英國艦隊之虞。然而,除非保證,一旦美國參戰,則英國艦隊或其殘部在大不列顛戰敗時將開往大西洋對岸,否則,要使美國的公眾輿論考慮讓我們獲得美國的驅逐艦,是極端困難的。

3天以後,1940年8月3日,丘吉爾致電大使:第二個辦法,即把(英國擁有的)一些基地(讓與)美國,可以答應,不過我們寧願無限期地租借而不願意賣出。不言而喻,這將會使我們能夠立即獲得驅逐艦和飛艇。

8月的第一周,美國通過洛西恩勳爵提出:用停泊在東部海岸各海軍基地船塢中的50艘經過修理的舊驅逐艦,交換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一係列基地,另外再加上百慕大的基地。這些艦隻既陳舊而且效能又低,而美國享有這些海島基地的使用權,所得到的安全則是永久的,兩者之間的真正價值當然難以比較。但入侵的威脅以及在英吉利海峽對大量艦隻的需要,使英國刻不容緩地需要獲得美國的驅逐艦。

再說,這些海島隻是對美國才有戰略價值。以前,它們是從歐洲或是從英國進攻美洲的跳板。現在,由於空軍的威力,它們對美國的安全更加重要,因而必須掌握在友好國家或他們自己的手裏。

對於丘吉爾來說,另外還有一個理由,其意義比英國對於驅逐艦的需要或美國對於基地的需要更重大。美國將50艘驅逐艦移交英國,這就肯定構成了一種非中立行為。按所有曆史上的各種標準來說,德國政府就有理由對美國宣戰。

但羅斯福判斷,不會有這樣的危險,他認為德國人根本不會這麼做。希特勒對付敵手的辦法是各個擊破,這樣符合他的利益。他最不希望是在結束對英國的戰爭之前,卷入對美國的戰爭。這樣看來,支持英國堅持對德作戰,客觀上也在維護著美國的安全。

然而,在1940年8月將驅逐艦交給英國,這件事本身就肯定會使美國更接近英國,同時更接近戰爭,這是在大西洋愈來愈多的一係列非中立行為中的第一個非中立行為。它對英國極端有利,標誌著美國已從中立國轉為非交戰國。雖然希特勒敢怒不敢言,但正如丘吉爾所預見到的,舉世都了解這一舉措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