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中原相持新四發展上高會戰岩永斃命(2 / 3)

從8月28日開始,周恩來先後同蔣介石、白崇禧、何應欽進行會談。周恩來稍作讓步。但蔣介石、白崇禧寸步不讓,堅持要求八路軍、新四軍一律開到黃河以北,遊擊隊留在當地,交給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對此,周恩來也加以拒絕。

9月,周恩來向國民黨提出關於調整作戰區域以及遊擊部隊的三項辦法。一是擴大第二戰區到山東全省及綏遠一部;二是給八路軍、新四軍及各地遊擊部隊全數發餉;三是各遊擊隊留在各戰區劃定作戰界線,分頭擊敵。

周恩來提出的要求,被國民黨方麵擱置起來了。

正在此時,日軍調集兵力5000餘人,在飛機機群掩護下,由南陵向銅陵、繁昌地區新四軍“掃蕩”,新四軍在葉挺率領下奮起抗擊,給日軍以猛烈攻擊,消滅日軍數百人。7日,日軍東轉大嶺、小嶺並向涇縣縣城進犯,守軍第52師棄城潰逃,涇縣縣城陷落。新四軍軍長葉挺率部追至涇縣,在涇縣南關與日軍激戰。8日,新四軍繼續猛攻,日軍潰敗,焚涇縣縣城南門阻止新四軍追擊,經北門向南陵退去。9日,新四軍克複涇縣,並向南陵攻擊。

此戰,新四軍共殲滅1000多日軍,擊潰了日軍的“掃蕩”,新四軍再展軍威。

新四軍自建軍以來,各部在抗戰中不斷開辟新根據地,打擊日軍,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武裝力量。除彭雪楓部發展到1.7萬人之外,還有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東進不力,1939年5月5日,葉挺親至廬江東湯池,建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加強和統一江北地區新四軍部隊的領導,由張雲逸兼任指揮,徐海東任副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

6月,江北指揮部整編部隊,由徐海東兼任第4支隊司令員。以第4支隊第8團為基礎成立第5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政委郭述申。充實加強了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孫仲德、政委黃岩。

部隊整編後,第4、第5支隊分別開赴津浦路西、路東地區開展遊擊戰爭,經過兩個多月的作戰,第4支隊開辟了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據地。第5支隊開辟了以來豐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根據地,兩個支隊的兵力增至1萬多人。並於12月下旬粉碎了2000餘日軍的掃蕩。

1940年3月,新四軍第4、第5支隊取得了半塔集自衛戰勝利。9月5日至17日,粉碎了日偽軍1萬餘人對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圍攻和掃蕩,鞏固了皖東抗日根據地。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軍兩個遊擊中隊和幹部隊共計不足300人,自河南確山竹溝出發,挺進鄂豫抗日前線。6月,與陳少敏所部信陽挺進隊會師,統一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後由陶鑄代理)。1940年1月,將鄂豫邊區各地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隨後,鄂豫挺進縱隊向大別山進軍,年底創建了鄂豫邊根據地,部隊發展至1.5萬餘人,為中原地區堅持敵後抗戰打下了基礎。

新四軍第1、第2支隊在向敵後發展的鬥爭中,打擊了日偽軍,壯大了自己。江南部分到1940年,部隊由出發時的4000餘人,發展到1.4萬餘人。

在皖南,1939年,譚震林率新四軍第3支隊開赴銅陵、繁昌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向日軍進行了200多次戰爭,部隊也發展到近萬人。1940年4月和10月,皖南新四軍粉碎了日偽軍兩次大規模掃蕩,鞏固了皖南抗日根據地。

到1940年底,新四軍已發展到近10萬人。華中抗日根據地已擴大到大江南北許多地區,根據地人口達1300萬。

中共武裝力量在抗戰中的迅速擴大,引起了蔣介石集團的不安。蔣發現中共軍隊經國民政府承認發餉者,隻有3個師4.5萬人,而實際上卻有50萬人。此時,由於百團大戰後,日軍將戰略重點轉向華北,對國民黨軍的壓力大大減弱,國民黨軍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對付中共及其武裝力量。

蔣介石已處於德、意、日和英、美以及蘇聯這三個陣線的爭奪之中。他自居成都,讓其夫人宋美齡及親英美派親近英、美;讓桂永清、朱家樺拉攏德、意;又讓親日派與日本談和;讓孫科與馮玉祥親蘇。則指示何應欽與白崇禧積極反共。

1940年10月19日(皓日),蔣介石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的名義,致電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命令黃河以南的中共軍隊限1個月內,全部開到中央提示案第三問題所規定的作戰地境內,即黃河以北。將抗戰以來國共軍事摩擦的根源歸結於八路軍、新四軍不守戰區範圍自由行動;不尊編製數量自由擴充;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係統;不打敵人專事吞並友軍。

日軍自1939年3月下旬攻占南昌後,中日雙方軍隊為爭奪南昌及外圍據點多次針鋒相對,高安數次易手。日軍在占據武漢後,贛北與鄂南成為南方防線第一前線。由於這塊地盤處於長江以南,是半壁江山的天然屏障。襄河兩岸、長沙外圍、贛西上高與高安之間,浙江紹興與衢州一線,成為中日軍隊必爭之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