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 中原相持新四發展
上高會戰岩永斃命
1940年夏秋,國際風雲變幻急劇。
在歐洲,德、意法西斯勢力十分囂張,德國軍隊全麵進攻法國,意大利對英國和法國宣戰。在法國迅速戰敗後,貝當政府向德國法西斯投降。英國被迫退出歐洲大陸,德、意法西斯軍隊席卷大半個歐洲。
在亞洲,日本法西斯受德、意法西斯瘋狂侵略擴張的鼓舞和刺激,日軍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於7月27日正式通過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強調對已經陷入泥潭的侵華戰爭要抓住良機努力推進。
9月27日,日本與德、意在柏林簽約,結成軍事同盟。日軍為了迅速結束侵華戰爭,抽出兵力繼續南進,向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擴張,即以從南寧、龍州撤兵為誘餌,對國民黨政府進行各種誘降活動。
11月13日,日本禦前會議做出《處理中國事變綱要》。強調除繼續進行武力作戰外,應采取斷絕英、美的援蔣行為,調整日蘇邦交等一切政治和軍事手段,力求摧毀重慶國民政府的抗戰意誌,迫使其迅速屈服。實現“汪蔣合作”。
為了打擊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美國和蘇聯也簽訂了聯防協定。在亞洲、太平洋方麵,美國和英國想方設法牽製日軍南進,利用種種方式讚助中國抗日。12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議案,決定給國民政府1億美元巨額貸款,還派遣了一批專家到中國,援助國民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英國於10月8日重新開通滇緬公路,香港交通也正式開放。
蘇聯為避免東西兩線受敵,也給蔣介石大量貸款,支援各種物資,派遣軍事顧問,積極援助國民政府抗日。蘇聯政府在派崔可夫等人到中國擔任軍事顧問的同時,還給國民政府提供了飛機250架、大炮近300門,汽車500輛以及相應的裝備物資。
在風雲際會的國際舞台上,由於中國軍隊在對日戰爭中的不俗表現和團結抗日的堅強意誌,使蔣介石成為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受到各方麵的關注。
蔣介石利用同日本談判這張牌,來壓英、美和蘇聯,企圖從這些國家得到更多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同時利用英、美、蘇聯支援中國抗戰這張牌,在同日本的談判中討價還價,以拖延時日。
蔣介石更沒有放棄對中共及其軍隊的限製,不斷發展的八路軍、新四軍始終是他的心腹之患。此時,他把反共重心從華北轉向華中,抓緊策劃襲擊皖南新四軍領導機關及其所屬部隊。
1940年7月1日至8日,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結束後,蔣介石指派何應欽、白崇禧同周恩來、葉劍英談話。這次談話的要點,一個是陝甘寧邊區問題,中共主張按現狀劃界,國民黨隻承認邊區包括18個縣;另一個是軍隊的編成問題,中共提出要求八路軍編為3個軍9個師的方案,國民黨不肯接受;再一個是八路軍、新四軍的作戰區域問題,是這次談判的中心問題。國民黨為限製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發展,要求八路軍、新四軍都開到黃河以北,想使日軍在狹小的圈子內有可能消滅八路軍、新四軍。
毛X東明察秋毫,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原則上同意劃界,但指示周恩來談判時必須堅持六個條件。即:各黨派在全國的合法權;人民在全部敵占區的遊擊權;八路軍、新四軍有正規軍的足夠戰區(華北五省);八路軍、新四軍有足夠的補給;中共有冀、察兩省的行政領導權和其他遊擊區的行政權;八路軍、新四軍有發展保證(擴充補給)。
7月16日,國民黨向中共方麵提出“中央提示案”的書麵文件。其中提出:
劃陝甘寧邊區範圍,改稱陝北行政區,暫時隸屬行政院,歸陝西省政府指導;
取消冀察戰區,其河北、察哈爾兩省及山東省黃河以北地區並入第二戰區,仍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以朱德為副司令長官,秉承軍事委員會命令,指揮作戰;
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全部開到前條規定的地區之內;
八路軍準編為3個軍6個師,3個補充團,另再增兩個補充團。新四軍準編為兩個師。此外,所有縱隊、支隊及其他一切遊擊隊,一律限期收縮,不準自由成立抗日部隊,不得在原駐各地設立留守處、辦事處、通訊處等其他類似機關,不得留置部隊或武器彈藥於原地。
這時,八路軍、新四軍的武裝力量已經發展到50萬人。為了限製中共抗日武裝,這個“中央提示案”還規定,整編以後,八路軍、新四軍每個師為2個旅4個團建製。這樣,國民政府允許八路軍、新四軍準編的8個整編師僅為10萬人。其意圖很明顯,縮編八路軍、新四軍,把八路軍、新四軍全部趕到黃河以北土地貧瘠而狹窄的冀察地區,這裏是日本軍隊所占據的地區,讓日軍殲滅八路軍、新四軍。
這個“提示案”引起了毛X東、周恩來等人的高度重視。周恩來乘飛機返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報告了詳細情況。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四次會議,聽取周恩來關於南方局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的報告,製定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