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南方集群攻勢如虹蘇聯氣候令人生畏(2 / 3)

同一天,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也由北麵向羅斯托夫實施突擊,利用坦克優勢,於21日奪取了該市。蘇軍第56集團軍退到頓河對岸和羅斯托夫以東。

此時,蘇軍南方麵軍的進攻,危及到德軍突擊集團的側翼和後方。27日,蘇軍突擊集團從西北和南麵向羅斯托夫進攻,德軍第1坦克集團軍被迫從羅斯托夫撤退。11月29日,第56、第9集團軍收複羅斯托夫。12月2日,蘇軍前出至米烏斯河為德軍所阻。

德軍在羅斯托夫方向的進攻,由於戰線過長,補給困難而放慢了速度。鑒於10月以後的寒冷氣候,運輸和補給的困難,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向陸軍總部提議暫不進攻羅斯托夫。但這一建議未被采納。

不知是上帝的眷顧還是什麼原因,1941年蘇聯的秋季來到特別早。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季節的到來,這一路乘車行進的大軍,越走越慢。有時不得不停止前進,使得正在打仗的德軍坦克也得撤下來,去拖曳陷在泥坑裏的大炮和彈藥車。由於缺乏拖曳車輛用的鋼鏈、挽鉤,隻得派空軍運輸機空投一捆捆繩子,其實這時十分需要飛機運送別的各種軍需品。

開始下雨是在10月中旬,古德裏安後來回憶說:“以後幾個星期就聽爛泥的擺布了。”勃魯門特裏特將軍,是在莫斯科戰役中陸軍元帥馮.克魯格的第4軍參謀長,他生動描述了當時的狼狽情形:“步兵在泥濘中一步一滑,每門大炮得用許多馬隊來拉才能前進。所有車輛都陷在泥坑裏,一直陷到車軸部分。甚至牽引機車行動起來也十分困難,不到幾天,很大一部分重炮就動彈不得了……這一切,使得我們早已疲憊不堪的部隊處於怎樣的緊張狀態,也許是不堪想象的。”

在哈爾德、古德裏安等高級將領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了懷疑、甚至絕望的跡象。這種情緒也傳播到戰地的下級軍官和士兵中。

南線的情況也並不比中路好些。在遙遠的南方,天氣雖然稍微暖和一些,但是也是多雨,道路泥濘,戰事同樣進行得不順利。克萊施特的坦克集團,已於11月21日開進頓河河口的羅斯托夫。這時戈培爾的宣傳隊伍大吹大擂說:“通向高加索的大門已經打開了”。但是由於天氣原因,部隊轉運困難,這個大門並沒有開上幾天,克萊施特和倫斯德都認識到,羅斯托夫是守不住的。5天以後,蘇軍收複了羅斯托夫。德軍在南北兩翼受到夾擊,狼狽後撤50英裏到米烏斯河一線。

羅斯托夫反擊作戰,是蘇軍在衛國戰爭中實施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具有重要的軍事和政治意義。這次作戰將德軍第1坦克集團軍從羅斯托夫向西擊退了60至80公裏,製止了德軍向高加索的突進,穩定了蘇德戰場南翼。

還是10月初,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一部,向克裏木半島進攻,占領了彼列科普地峽。10月中旬,當蘇軍南方麵軍從塔甘羅格退卻,德軍前出至羅斯托夫接近地時,德軍第11集團軍7個師和羅馬尼亞山地軍2個旅,於10月18日在克裏木向伊順陣地展開進攻。

蘇軍獨立第51集團軍和由敖德薩撤至克裏木的濱海集團軍,共12個師和4個騎兵師防守克裏木。其中在最危險的北部方向伊順陣地,配置了4個師。

經過激戰,德軍於10月20日突破伊順陣地,蘇軍陷入困境。克裏木草原地區沒有可以固守的設防地區,塞瓦斯托波爾麵臨被德軍從陸上奪占的危險。至10月25日,濱海集團軍撤向南部沿海地帶,退守刻赤半島。11月16日,該集團軍又被迫由刻赤半島退到塔曼半島。德軍攻占刻赤後,整個克裏木除塞瓦斯托波爾外,已全被德軍占領。

塞瓦斯托波爾位於克裏木半島西南海岸,是蘇聯南部的工業、文化中心之一。又是蘇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從1941年10月30日至1942年7月4日,蘇軍在此進行了250個晝夜的保衛戰。在此期間,德軍先後發動了3次進攻,蘇軍於1941年10月30日至12月31日,擊退了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第一、第二次進攻。

10月30日,蘇軍粉碎了德軍和羅軍從行進間攻占塞瓦斯托波爾的企圖後,為了加強該地區的防禦,於11月4日成立了塞瓦斯托波爾防區,黑海艦隊司令員奧克佳布裏斯基海軍中將兼任防區司令員,濱海集團軍司令員彼得羅夫少將兼任副司令員。防區守軍5萬餘人、飛機近百架。

德軍占領克裏木機場後,開始空襲駐泊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艦隊。10月底,黑海艦隊分艦隊主力轉移到高加索沿岸各基地,隻有2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留在塞瓦斯托波爾,對陸軍進行炮火支援,以後又加強1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與原有艦隊組成固定火力支援隊。

11月11日,德軍集中4個加強師約150輛坦克,在350架飛機支援下,由東南、東和北麵向塞瓦斯托波爾發起第一次進攻。蘇軍在黑海艦隊和海岸炮兵積極支援下,打退了德軍多次衝擊。經過10天激戰,至11月21日,德軍付出慘重代價,其第一次進攻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