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奪主動兩強死相爭捕戰機蘇德大算計(3 / 3)

31日,希特勒催促高加索方麵的司令李斯特陸軍元帥,集中所有可以調集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的進攻。以便他能夠拿到油田。

此時的希特勒又讓勝利衝昏了頭腦,妄圖一箭雙雕。他命令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軍團在攻占斯大林格勒以後,沿伏爾加河北進,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包圍行動,從東西兩麵進逼俄羅斯中部和莫斯科。他認為蘇聯人已經完了,決定性的勝利已經在握。據哈爾德說,元首當時曾談到分兵越過伊朗進駐波斯灣的問題。他眼看便可以與日本在印度洋會師了。

德國情報部門9月9日的一份報告說,蘇聯在整個前線的後備力量都已消耗殆盡。希特勒對這份報告深信不疑。他在8月底與雷德爾海軍元帥舉行會談時,心思已從蘇聯轉移到英美方麵。他確信不用多久便可迫使英美達到“可以和談的程度了”。

與希特勒的看法相反,差不多所有戰地將領和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一樣,看出了這副美麗圖畫上的破綻。首要的問題是,德國缺乏人力、槍炮、坦克、飛機和運輸手段等種種資源,來實現希特勒執意要達到的目標。

雖說在德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蘇軍處境十分困難。但紅軍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抵抗日益頑強,秋雨季節又日益臨近,這時就連外行的戰略家也會看出,德軍在蘇聯南部麵臨著日益嚴重的危險。第6軍團的北翼戰線極長,從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上溯到沃羅涅什共長350英裏,毫無掩護。希特勒在這一線部署了仆從國家的3個軍團,這些軍團的戰鬥力都不可靠不說,他們的裝備不足,缺乏裝甲、重炮和機動能力。而且他們兵力十分分散,羅馬尼亞第3軍團隻有69個營,卻守衛著一條105英裏長的戰線。德軍自己騰不出足夠的兵力來填補這個缺口。

正如希特勒對哈爾德所說,他認為蘇聯人已經完了,因此他並不為頓河側翼這條暴露在敵人麵前漫長戰線過分操心。但這條戰線,正是掩護斯大林格勒的第6軍團和第4裝甲軍團,以及高加索戰線上的“A”集團軍群的關鍵。如果頓河側翼垮下來,不僅斯大林格勒方麵的德軍有受到包圍的危險,而且高加索方麵的德軍,也有被切斷的危險。

1942年7月23日,正當德軍攻勢進入高峰,希特勒再次進行賭博。當時蘇軍正在頓尼茨盆地和頓河上遊之間全線後撤,一路迅速向東撤退到斯大林格勒,一路向南退守頓河下遊。德軍必須當機立斷:是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封鎖伏爾加河;還是把主要矛頭指向高加索,以奪取蘇聯的石油。但希特勒一時拿不定主意。

最初,石油氣味的引誘讓希特勒把“B”集團軍群所屬第4 裝甲軍團本來已經推進到頓河河曲一帶,離斯大林格勒已經不遠,但他卻於7月13日抽調出來,派到南方去幫助克萊施特的第1裝甲軍團越過羅斯托夫附近的頓河下遊,繼續向高加索油田推進。這時,第4裝甲軍團本來可以奔襲來不及設防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等到希特勒發覺時已經晚了。接著他一錯再錯,兩個星期以後,當第4裝甲軍團回師北上,向斯大林格勒進發時,蘇聯人已經充分利用這一期間,加強了防禦。而第4裝甲軍團撤離高加索前線,又使得克萊施特的力量受到削弱,無法完成向格羅茲尼油田進軍的任務。

為此,德國大本營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爭吵。總參謀長哈爾德極力主張集中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並試圖解釋說,德國陸軍根本沒有力量在兩個不同方向同時進行兩場強大的攻勢。希特勒反駁說,蘇聯人已經完了。哈爾德便竭力使他相信,根據陸軍的情報遠非如此。報告上說,斯大林於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爾加河以西地區仍能集結100萬到125萬生力軍,在高加索的50萬人還不包括在內。這份報告證實了蘇聯為前線生產的坦克每月至少達1200輛。

希特勒未等聽完,便攥著拳頭,嘴角上掛著白沫,把念報告的人大罵了一頓,不許他今後再念這種愚蠢的廢話。

哈爾德說:“用不著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預見到,一旦斯大林把這150萬大軍用於斯大林格勒和頓河側翼,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麵。”哈爾德十分清楚地向希特勒指出這一點,但結果卻是解除了哈爾德陸軍總參謀長職務。這裏映證了中國的一句名言:天要讓他滅亡,首先讓他瘋狂!

那麼,希特勒的瘋狂豪賭,會產生那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