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南突擊兵臨巴爾幹 北進攻直搗北極圈
1944年3月26日至5月12日,蘇軍為敖德薩和克裏木半島實施第三次突擊。這一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德軍占據的海軍基地和建立的機場網,對蘇德戰場南翼和黑海艦隊,構成很大的威脅。這裏掩護著羅馬尼亞和整個巴爾幹半島。希特勒認為,如果丟失了克裏木和敖德薩,德國就將失去巴爾幹這個重要的人員和石油、原料的供應基地。因此決心固守這一地區。
為了實施這次突擊,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烏克蘭第三、第四方麵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的配合下,殲滅這一地區的德軍。
這次戰役東起南布格河,西至德涅斯特河,在大約2萬平方公裏的地域內進行。3月26日,方麵軍發起進攻,於4月10日解放敖德薩。11日至14日,進抵德涅斯特河,解放季拉斯波爾,奪占了登陸場。蘇軍推進180公裏,重創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軍團,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州和敖德薩州。
4月8日開始,蘇軍實施克裏木進攻戰役。以烏克蘭第四方麵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分別從彼列科普和刻赤登陸場發起進攻。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配合下,合圍德軍第17集團軍。德第17集團軍轄5個德國師和7個羅馬尼亞師,近20萬人。蘇軍兵力兵器均占有絕對優勢。12日蘇軍突破德軍防線,迫使德軍退守塞瓦斯托波爾築壘地區。
15日,蘇軍追到城下,各兵種密切協同,並采用小分隊行動的攻城經驗,於5月9日解放該城。至12日,德軍第17集團軍被殲滅。德軍陸上損失10多萬人,在海上撤退時又損失4萬多人,幾乎損失了所有裝備。至此,第三次突擊戰役以克裏木半島全部解放而告結束。
蘇軍在1944年1至5月的戰略進攻中實施的三次突擊,達到了預期目標。德軍30個師又6個旅被全殲,142個師又一個旅損失過半,共損失100多萬人和大批裝備。蘇軍在戰場南、北兩翼前進300至500公裏。嚴重削弱了德軍兩翼的防禦力量,使其在白俄羅斯境內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側翼暴露,處於不利態勢。
蘇軍1944年的夏季攻勢,是在美英盟軍已在法國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之後開始的。第二戰場的開辟,使納粹德國處於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德軍不得不抽調部分兵力去西線作戰。這時,蘇德戰場上,德軍兵力減少到430萬人,兵力兵器隻有蘇軍的60%。
1944年上半年,蘇聯軍工產業迅速發展,軍工產品大幅度增長,生產飛機1.6萬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4萬輛、76毫米以上口徑火炮2.6萬門、各種炮彈9000萬發。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蘇聯已有強大的物資基礎來保障大規模進攻戰役的實施。與此同時,德國內部矛盾加劇,仆從國已醞釀退出戰爭,英美又對德國及其仆從國進行戰略轟炸,德國經濟更加困難。在這樣有利形勢下,蘇軍從1944年夏季開始,連續實施了七次突擊戰役。
1944年6月10日至8月9日,蘇軍列寧格勒方麵軍右翼和卡累利阿方麵軍左翼部隊,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了第四次突擊戰役。
為了堅守防線,芬蘭幾乎集中了所有的兵力,編成2個戰役集群,有飛機280架支持。蘇軍最高統帥部為迫使芬蘭退出戰爭,瓦解德軍北翼,解除西進的後顧之憂,決定在蘇芬邊界實施突擊。
6月9日,蘇軍開始以航空兵火力,破壞維堡方向芬蘭軍隊的永備工事。10日,列寧格勒方麵軍以2個集團軍轉入進攻。由於蘇軍兵力比芬軍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進攻很順利。連續突破芬軍3道防線,於20日晚攻占維堡,蘇軍前進110-130公裏。
列寧格勒方麵軍的進攻,使芬蘭軍隊驚恐萬狀,急忙從南卡累利阿調來4個師又1個旅,德軍也增援1個步兵師和1個強擊火炮旅。這樣,就有利於卡累利阿方麵軍在南卡累利阿的攻勢作戰。
6月21日,卡累利阿方麵軍左翼2個集團軍轉入進攻。蘇軍當天就突破了芬軍的防禦,芬軍懼殲,開始退卻。25日,蘇軍在海軍陸戰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奧洛涅茨市。28日,沿奧涅加湖進攻的蘇軍在區艦隊登陸兵的配合下,解放了卡累利阿蘇維埃共和國首府彼得羅紮沃茨克。至7月底,全線進抵1940年蘇、芬國境線。至8月9日,戰線穩定在庫達姆古巴、庫奧利馬斯、皮特凱蘭塔一線。
蘇軍第四次突擊戰役,改變了蘇德戰場北翼的戰略態勢,迫使芬蘭於9月初退出戰爭,從而減輕了對蘇軍北翼的威脅。
蘇軍實施的第五次突擊戰役,是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代號為“巴格拉季昂”。這次戰役從1944年6月23日至8月29日,由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麵軍、白俄羅斯第三方麵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在白俄羅斯境內實施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性戰役。
對蘇軍來說,解放白俄羅斯對迅速進入波蘭、攻占東普魯士和開辟通往德國本土的通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德軍來說,白俄羅斯是其在蘇聯境內最重要的立足之地。失去白俄羅斯,不僅使華沙至柏林方向受到蘇軍的威脅,同時,整個戰略正麵將麵臨被蘇軍分割。
鑒於白俄羅斯的重要戰略地位,德軍統帥部在這裏配置了包括3個野戰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布施元帥;以及“北方”集團軍群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團,共計66個師又3個旅,12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近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0輛、作戰飛機近1400架。
蘇軍參戰的4個方麵軍轄19個合成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計166個師、12個坦克軍、21個旅,共140萬人,有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並有5個空軍集團軍的5000架飛機負責支援。大本營代表朱可夫負責協調各方麵軍行動。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在第一階段,蘇軍於27日前,合圍並殲滅了維捷布斯克以西德軍5個師,28日前出到明斯克以北的列佩利市。與此同時,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在左翼發起進攻,於29日前合圍並殲滅了博布魯伊斯克地區的德軍6個師,前出到明斯克方向上的奧西波維奇等地。
在中央地段的白俄羅斯第二、第三方麵軍也進行了牽製性進攻,並分別解放了波裏索夫和莫吉廖夫兩市。接著,兩翼蘇軍高速向明斯克發展進攻,於7月3日解放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德軍第4、第9集團軍各兵團10餘萬人被合圍在明斯克以東地區。
在第二階段,蘇軍首先利用6天時間,殲滅了明斯克以東德軍被圍集團。11日,被俘德軍5.7萬人,經莫斯科送往蘇聯東部地區戰俘營。這一勝利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爾後,蘇軍在寬大正麵上連續向西發展攻勢,勝利地實施了一係列戰役。擊潰了退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反擊。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的部分領土。蘇軍於7月18日進入波蘭境內。
波蘭第1集團軍在解放祖國東部領土的戰鬥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維斯瓦河接近地和強渡該河的戰鬥中,英勇地同蘇軍並肩作戰,奪占馬格努舍夫和普瓦維登陸場,為爾後在華沙至柏林方向作戰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