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德軍在東普魯士接近地、那雷夫河和維斯瓦河一帶,建立了綿亙的防禦正麵。並不斷對蘇軍實施強大的反突擊。蘇軍經過數月艱苦作戰,前進400多公裏,損失很大,已相當疲憊。至8月29日,蘇軍在多別列、蘇瓦烏基、華沙以東近郊,維斯瓦河一線,暫時轉入防禦。
在第五次突擊戰役中,蘇軍全殲德軍17個師又3個旅,使其50個師損失過半,約2000架飛機被擊毀。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從而引起戰局發生了新變化。打開了寬500多公裏的突破口,把德軍防線分割成兩部分。德軍為堵塞這一突破口,先後從其他地方調來30多個師,其中從“北方”集團軍群調來5個師、從“南方”集團軍群調來5個坦克師和1個步兵師。這就削弱了德軍的兩翼,為蘇軍在南北兩翼對德軍展開連續突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白俄羅斯戰役正激烈進行時,烏克蘭第一方麵軍於1944年7月13日至8月29日,在烏克蘭西部和波蘭南部實施了第六次突擊戰役。這次突擊是在利沃夫和桑多梅日兩個方向上實施的,也稱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由於第二次突擊,德軍在喀爾巴阡山前被分割。在喀爾巴阡山以北的德軍,又被蘇軍在白俄羅斯突破。德軍為固守西烏克蘭地區,在這裏修築了3道完備的防禦地帶,縱深40至50公裏。負責這一地區防禦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擁有40個師另兩個旅,共有官兵60萬人,配備火炮和迫擊炮63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飛機700架。
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麵軍有82個師、1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獨立坦克旅,共12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3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輛、飛機3000餘架。戰役分兩階段進行。
在第一階段,方麵軍右翼2個合成集團軍於7月13日發起進攻。18日進攻部隊在多布羅欽地區強渡西布格河,切斷了德軍布羅德集團的退路。在中央利沃夫方向,方麵軍投入3個合成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和1個快速集群,經過3天激戰,蘇軍推進18公裏,建立了科爾托夫走廊。至18日,與另一路蘇軍在傑列夫利亞內會合,合圍了德軍布羅德集團近8個師。22日,布羅德集團被擊潰。27日,攻占利沃夫。蘇軍向縱深推進了220公裏,占領了亞努夫以西、索科武夫等地,迫使德軍一部向維斯瓦河,一部向喀爾巴阡山敗退。
方麵軍主力由利沃夫方向,轉到右翼桑多梅日方向,並於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協同,向維斯瓦河推進。30日,方麵軍一部渡過維斯瓦河,奪占了數個登陸場。至8月初,德軍調來大量兵力對蘇軍實施反突擊。蘇軍擊退德軍多次反突擊,於18日攻占桑多梅日。
戰鬥持續到8月末,蘇軍在維斯瓦河西岸建立了一個正麵75公裏,縱深55公裏的登陸場。
第六次突擊戰役,擊潰德軍23個師,全殲13個師,解放了西烏克蘭和波蘭東南部;強渡維斯瓦河,建立了巨大的登陸場。德軍為加強和穩定維斯瓦河防禦,調來1個集團軍和20個師的兵力,其中13個師是從戰略預備隊中抽出的。
蘇軍第七次突擊戰役,是1944年8月20日至9月末,在蘇、羅邊境地區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境內進行的一次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是這次突擊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特勒非常重視蘇羅邊境防禦。一旦在羅馬尼亞失利,不僅會失去石油、糧食和供應基地,而且法西斯軸心也會瓦解。德軍在這一地區部署了強大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轄德軍第6、第8集團軍、獨立第7軍和羅軍第3、第4集團軍,兵力為90萬人,有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400餘輛、由德、羅航空兵810架飛機支持。
蘇軍在第二次突擊中,已越過蘇羅邊境,對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區的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形成了合圍態勢。蘇聯政府於1944年4月12日敦促羅馬尼亞政府與納粹德國斷絕關係,但遭到安東尼斯庫政府的拒絕。蘇軍實施第七次突擊戰役的目的,是殲滅這一地區的德軍集團,全部解放蘇聯西南方國土,迫使羅、保兩國退出戰爭。
參加作戰的蘇軍是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麵軍以及烏克蘭第四方麵軍的部分兵力,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進行支援。共有兵力1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6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870輛、作戰飛機2200架。蘇軍編成內還有羅馬尼亞誌願步兵第1師。蘇軍在兵力、兵器上比德軍占有明顯優勢。整個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蘇軍第一階段,計劃合圍並殲滅基什尼奧夫地區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攻勢猛烈,連克3道防線,於21日攻占了雅西;23日進至胡希地區。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從德羅兩軍結合部發起進攻後,很快切斷了德軍第6集團軍同羅軍第3集團軍的聯係。至此,蘇軍完成了對基什尼奧夫德軍18個師的合圍。同時,在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對德軍第3集團軍也達成合圍。
就在這一天,羅馬尼亞人民在共X黨領導下舉行起義,成立了新政府。24日,羅新政府聲明脫離德國,退出戰爭。於是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停止抵抗,並將槍口轉向法西斯德軍。希特勒為了拖住這個同盟者,於24日命令德軍向布加勒斯特進攻,結果被羅軍擊退。德軍被迫放棄奪取羅馬尼亞首都的計劃,撤出布加勒斯特地區。
在此期間,蘇軍解放摩爾達維亞首都基什尼奧夫。接著以優勢兵力殲滅被圍德軍集團,於27日日終前,全殲該敵於普魯特河以東地區。
蘇軍第二階段的任務是,殲滅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境內的德軍。為此,蘇軍以兩個方麵軍50個師的兵力,在合圍的正麵向羅馬尼亞發展進攻。30日,攻占羅馬尼亞石油工業中心普洛耶什蒂。31日,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爾後向特蘭西瓦尼亞進軍。
烏克蘭第三方麵軍沿多瑙河向南疾進,9月5日到達羅、保邊境。保加利亞政府宣布中立,但未同德國斷絕聯係。9月5日,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蘇軍從8日開始越過羅保邊境,這一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和其他一些城市爆發武裝起義,保軍大部投誠到起義者一邊。9日,保加利亞建立新政權,並對德宣戰。15日,蘇軍進入索菲亞。爾後蘇軍與保加利亞軍隊聯合行動,向西方和南方挺進。21日前出保、南邊境。至月底,保加利亞境內的納粹德國軍隊全部清除。
蘇軍第七次突擊戰役的勝利,在軍事和政治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蘇軍共擊潰了47個德軍和羅馬尼亞師,使德軍整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蘇軍向前推進800至1000公裏,前出至南斯拉夫東部邊境。不僅造成了對巴爾幹半島法西斯軍隊的威脅,而且打開了通向德國在歐洲的最後一個盟國匈牙利的通道。
蘇軍為解放最後一塊淪陷的國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實施了第八次突擊戰役。這次戰役從1944年9月14日開始,主要作戰行動到10月22日結束。
波羅的海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掩護了東普魯士,又保護著德國艦隊在波羅的海行動安全,同時德國還可以從這裏與北歐各國保持聯係。在這裏組織防禦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遭到蘇軍沉重打擊後,進行了補充和調整,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到9月初,這個集團軍群共有59師,70萬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約70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200輛、作戰飛機近4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