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最高統帥部為盡快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決定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實施一次強大的突擊。蘇軍的總目標是,切斷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德軍同東普魯士的聯係,並將其分割殲滅。參加作戰的蘇軍是列寧格勒方麵軍、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麵軍、波羅的海沿岸第二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三方麵軍。共4個方麵軍90萬人,約1.7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戰飛機。大本營代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協調各方麵軍的行動。這次突擊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9月14日,蘇軍在北起芬蘭灣,南至涅曼河大約1000公裏的戰線上發起進攻。波羅的海第三、第二、第一方麵軍向裏加地區實施向心突擊,殲滅德軍第16、第18集團軍的基本兵力。但在蘇軍發起進攻的第二天,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舍爾內爾,向陸軍總參謀長請求批準實施所謂“翠菊”戰役計劃,以便把他的集團軍群撤退到東普魯士。德軍統帥部於16日同意了他的撤退講求。
蘇軍為了切斷德軍退路,於24日決定,將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麵軍調往梅梅爾方向,會同白俄羅斯第三方麵軍一部兵力,向梅梅爾實施進攻。與此同時,列寧格勒方麵軍實施了塔林戰役,重創敵“納爾瓦”戰役集團,解放了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部分陸地領土。27日,該方麵軍進抵濱海地區,牽製這一地區的德軍。但這時蘇軍未能切斷“北方”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士的聯係。
在第二階段,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麵軍在白俄羅斯第三方麵軍配合下,實施了梅梅爾戰役。10月5日,方麵軍向梅梅爾方向突擊。德軍雖然從北麵調來3個坦克師,對進攻的蘇軍進行反突擊,但未能阻止蘇軍的進攻。蘇軍順利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楔入東普魯士領土。雖然梅梅爾未能攻克,但蘇軍切斷了整個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同東普魯士的聯係,打破了德軍的撤退計劃。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餘部被封鎖在庫爾蘭半島狹窄地區內,以後由波羅的海沿岸第一、第二方麵軍負責將其最後殲滅。
蘇軍在第八次突擊戰役中,擊潰德軍29個師,解放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大部,戰線由1000公裏縮短到250公裏,從而使蘇軍可能騰出更多兵力用於東普魯士和柏林方向的進攻。
為了進一步粉碎蘇德戰場南翼的德軍,蘇軍繼第七次突擊戰役後,於1944年9月28日至翌年2月13日,在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地區實施了第九次突擊戰役。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是德國主要的糧食和航空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匈牙利西部多瑙河沿岸,又是從未受過大規模轟炸的軍事工業基地。為此,德軍不得不放棄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並把那裏的軍隊撤到匈牙利,以建立強大的防禦體係。
為了粉碎德軍的防禦計劃,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不給德軍以喘息的機會,迅速向布達佩斯實施主要突擊。同時在右翼向烏日哥羅德,在左翼向貝爾格萊德進攻。
在烏克蘭第四方麵軍正麵防守的,是德軍“A”集團軍群所屬的德匈軍隊共20個師。烏克蘭第二方麵軍當麵防禦的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所屬德軍第6、第8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第3集團軍,共36個師。烏克蘭第三方麵軍當麵的是德軍“F”集團軍群共26個師,其中13個師配置在南斯拉夫境內。
第一階段戰役由烏克蘭第四方麵軍在第一、第二方麵軍協同下實施。10月25日,蘇軍攻占卡雷伊和薩圖馬雷,特蘭西瓦尼亞完全解放。26日和27日,攻克穆卡切沃、烏日哥羅德,解放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並於28日進入捷克斯洛伐克。與此同時,烏克蘭第二方麵軍中路前出到匈牙利的蒂薩河一帶。
另一戰役由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烏克蘭第二方麵軍的協同下,經過7天戰鬥,突破了德軍防禦正麵,並在進攻時切斷了德軍的退路,於10月14日抵達貝爾格萊德南郊。20日傍晚解放貝爾格萊德。貝爾格萊德解放後,南斯拉夫軍民在鐵托領導下繼續為解放全部領土而戰鬥,烏克蘭第三方麵軍主力則轉向多瑙河右岸,並奪占登陸場。
至此,在匈牙利方向進攻的蘇軍側翼,不再受到敵軍威脅,戰線由1400公裏縮短到700公裏。3個烏克蘭方麵軍前出到多瑙河中遊平原。因此,實施解放布達佩斯戰役,解放整個匈牙利的條件已經成熟。
蘇軍從1944年12月27日至1945年1月18日,進行了攻占匈牙利首都東部佩斯的戰鬥,從1月22日至2月13日,進行了攻占首都西部的布達的戰鬥。1月,德軍在布達佩斯以西向蘇軍實施了三次反突擊,企圖解圍被圍集團。烏克蘭第三方麵軍打破了德軍的解圍企圖。蘇軍經過1個半月的激戰,終於在2月13日殲滅了德軍集團,攻占了整個布達佩斯。
在第九次突擊戰役中,蘇軍共殲敵50多個師,其中全殲20個師。德軍為彌補損失,在作戰過程中先後調來36個師,其中從華沙至柏林方向調來11個坦克師和16個步兵師。因此,第九次突擊戰役,不僅為蘇軍爾後在維也納方向的進攻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蘇軍實施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提供了條件。
從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蘇軍在北極圈內實施了第十次突擊。這次戰役是在蘇聯的佩特薩莫、挪威的希爾克內斯北極地區實施的。因此也稱為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進攻戰役。
蘇軍第四次和第八次突擊戰役勝利後,德軍從9月開始,便把軍隊撤向挪威北部。德軍為了利用佩特薩莫至希爾克內斯地域的礦藏和不凍港,加強了山地第20集團軍,在這裏建立了完備的縱深梯次配置防禦,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達150公裏。
蘇軍參加這一戰役的是得到加強的第14集團軍,人員比德軍多0.8倍、火炮多1.8倍、飛機多5.3倍、坦克多1.5倍。
10月7日,蘇軍開始進攻,3天後德軍被迫開始撤退。這時,蘇聯北海艦隊海軍陸戰隊開始參與作戰,並多次登陸進攻。配合陸上進攻部隊於25日攻占希爾克內斯市。至10月底,蘇軍完成了北極地區的進攻,推進150公裏,前出到挪威北部沿海。
蘇軍的十次突擊戰役,使德軍遭受嚴重損失。據蘇聯統計,1944年上半年,德軍就有30個師又6個旅被全殲,142個師損失過半,共損失100多萬人和大量裝備。1944年夏秋,德軍又有96個師又24個旅被殲,在219個師又22個旅損失50—70%。這一期間,德軍損失160萬人,坦克6700輛、火炮和迫擊炮2.8萬門、飛機1.2萬架。蘇軍通過十次突擊戰役,取得了對德軍的決定性勝利。尤其是蘇軍攻占了德國在東歐和巴爾幹半島上所侵占的國家和仆從國家。將戰線逐漸推向德國本土。
在歐洲戰場上一路進攻的同時,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那麼,在此期間,太平洋上盟軍又取得了那些重大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