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意大利投降,人民解放軍和遊擊隊解除了15個意大利師團中的11個師的武裝,繳獲了大量武器、軍用物資和糧食。人民武裝用繳獲的武器裝備了8萬名新戰士,建立了一批新的師和軍。
德軍從1943年9月下半月,開始了第六次攻勢。這次一直延續到1944年1月。第六次攻勢遭到失敗,到年底,人民解放軍已擁有30萬裝備較好的戰士,解放了一半國土和近500萬居民。人民政權已成立幾千個村級、800個鄉一級、240個區級、51個州級和14個地區一級的人民政府。
在1943年11月29-30日,在波斯尼亞伊策城舉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上作出了一係列重要決議,其中最重要的有:確定人民解放委員會為最高立法和執行機關;設立類似議會的主席團和相當於政府的全國解放委員會;新南斯拉夫將建立在聯邦製原則之上,成為各民族平等的國家共同體;剝奪倫敦流亡政府的一切權利,禁止國王彼得二世回國。會議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英美政府看到米哈伊洛維奇已經聲名狼藉,便開始停止援助切特尼克和流亡政府。在德黑蘭三巨大會議上,盟國事實上已承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是一支盟軍,答應向它提供援助。“會議決定要盡最大可能給予南斯拉夫遊擊隊物質援助和補給”。
1944年秋季的形勢,對希特勒德國更加不利。南斯拉夫戰場已將蘇聯紅軍的南翼跟西方盟軍的意大利戰場直接聯係起來了。南斯拉夫戰場的主要任務是阻止德軍向北撤退。8月12-13日,鐵托訪問意大利盟軍前線後,在那不勒斯會見了丘吉爾首相。雙方就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以及盟軍在意大利和巴爾幹的軍事行動進行了會談。
蘇軍進入巴爾幹半島,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成立新政府之後,9月19日,鐵托在莫斯科同斯大林達成協議,由南、蘇軍隊共同解放塞爾維亞東部和首都貝爾格萊德。
10月20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第1軍和蘇軍烏克蘭第三方麵軍聯合作戰,解放了貝爾格萊德。在慶祝該市解放的群眾大會上,鐵托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我一直在想,我們從貝爾格萊德開始的,我們定會在貝爾格萊德結束。”
到1944年底和1945年初,整個塞爾維亞、馬其頓和黑山,以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達爾馬提亞的絕大部分,均獲得解放。
在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的前提下,建立南斯拉夫國家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流亡政府於1944年6月初經過改組,成分發生了變化。16日,鐵托和流亡政府新任首相伊萬.舒巴希奇經過多次協商後,簽訂了共同協議,規定新的王國政府要由戰爭期間未曾與占領者同流合汙和未曾反對過人民解放戰爭的民主分子組成。並承認和援助國內的解放運動。
11月1日,簽訂了成立南斯拉夫聯合政府的第二個協議。該協議規定,關於國家體製的最終形式問題,將在戰爭結束後由南斯拉夫人民通過全民投票來決定。在此之前,國王不得回國。
美英蘇三國首腦的雅爾塔會議,充分肯定了鐵托-舒巴希奇協議,要求雙方使協議盡快生效。1945年3月7日,在貝爾格萊德成立了南斯拉夫民主聯邦臨時政府,鐵托任總理,舒巴希奇任外長。盟國立即承認了臨時政府。
1945年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徹底解放南斯拉夫全境的攻勢。3月1日,最高司令部發布命令,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更名為南斯拉夫
軍,最高司令部更名為總參謀部。新成立了4個集團軍,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和空軍。到戰爭結束時,南斯拉夫軍擁有63個師,共約80萬名官兵。
在南斯拉夫的德國軍隊,主要是E集團軍群,仍有45萬人,另外還有23萬吉斯林部隊。南斯拉夫軍的主要任務是切斷德軍退路,解放南斯拉夫北部及亞得裏亞海沿岸,配合西方盟軍在意大利和蘇軍在匈牙利的軍事行動。3月下旬,南斯拉夫第4集團軍解放了利卡和克羅地亞沿岸島嶼,4月下旬,德軍斯雷姆防線崩潰。5月2日,南軍解放裏雅斯特市,8日和9日,薩格勒和盧布雅爾解放,至此,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
1944年夏,蘇軍開進中歐及東歐,這就迫切需要同蘇聯在那些地區達成一項政治協議。戰後歐洲的格局似乎正在形成中。雖然英美在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臘問題上,與蘇聯達成妥協和均衡。然而對如何處理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問題,英美與莫斯科之間尚未取得進展。
5月18日,蘇聯駐倫敦大使到外交部,與艾登商談時,提出一項一般性建議,即在戰時情況下,羅馬尼亞的事暫以蘇聯為主負責處理,希臘的事則留英國處理。蘇聯準備采納這項建議,但想了解英國是否與美國磋商過。如果磋商過了,他們就同意采納。丘吉爾在這次會議記錄上批示:“我願就此事電告總統。他大概會表示同意的,特別是由於我們一定會跟他保持密切聯係。”
6月11日,羅斯福總統對丘吉爾來電進行回複:“簡言之,我們承認,在任何一個特定地區內承擔軍事責任的政府,將不可避免地要隨著軍事進展的需要而作出決定:但我們相信,這一類決定的自然傾向是要擴展到非軍事領域中去,而如所建議的那種類型的協議,又將加強這種傾向。在我們看來,這必將導致你們和蘇聯各自堅持不同意見,並在巴爾幹地區劃分勢力範圍,盡管你們宣稱這種安排僅局限於軍事問題上。我認為,更為可取的做法應該是致力於建立協商機製,借以消除誤解,並阻止發展成為排他性的勢力範圍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