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雙方都把菲律賓作為決戰的首要戰場,是這裏的地理位置重要。菲律賓群島由7000多個島嶼組成,離亞洲大陸約500海裏,在台灣以南230海裏。它從棉蘭老島起向北延伸,通過比薩揚到最大最重要的島嶼呂宋,共長1150英裏。菲律賓群島隻有11個島的麵積超過1000平方英裏,其中棉蘭老和呂宋占陸地總麵積的2/3以上。萊特是菲律賓群島的心髒,它的海灣寬廣。特別重要的是,菲律賓是防衛日本本土最重要的屏障。
1944年8月,尼米茲命令美國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從南太平洋北上,接替斯普魯恩斯指揮中太平洋艦隊,並計劃參加即將到來的對菲律賓的進攻。此外,哈爾西還要支援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隊,於9月15攻入摩羅泰,然後再向菲律賓南部和中部進軍。
9月初,哈爾西與第38突擊隊會師,並開始對菲律賓中部進行空襲,以便對即將進行的進攻摩羅泰島和佩列流島給予戰略支援。空襲結果令人振奮,美軍第38突擊隊以損失8架飛機和10名駕駛員的代價,擊毀日機約200架,炸沉貨船12艘、油船一艘。哈爾西從這次空襲得出結論:菲律賓中部日軍防禦空虛。因此他急電尼米茲,建議麥克阿瑟盡可能早日進攻萊特。尼米茲將這一建議轉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他們征得麥克阿瑟同意後,命令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聯合起來,於10月20日向萊特發動進攻。
美國西南太平洋部隊和中太平洋部隊協同一致,首先於9月15日對日軍控製的摩羅泰、佩流列島發動突然襲擊。西南太平洋和第7兩棲作戰部隊,越過重兵防守的哈馬裏拉島,運載2萬8千名部隊,一舉攻下了摩羅泰島。島上幾百名日本守軍倉皇逃入山中。美軍工程兵很快在摩羅泰修建好兩條轟炸跑道和一條戰鬥機跑道。
進攻佩列流島的戰鬥打得非常艱苦。島上日軍約有1萬人,一半是精銳部隊,並且采用縱深防禦,頑強抵抗。美軍傷亡1萬人,直到1945年2月才完全肅清島上的殘敵。
美國第3艦隊的艦基飛機和其他地區空軍的廣泛出擊,收效良好,使麥克阿瑟的進攻部隊平安到達萊特地區。這支大軍由700艘艦隻組成,金凱德海軍中將指揮的第7艦隊提供海空支援。第6集團軍司令克魯格上將指揮地麵部隊:第10軍偕同北路突擊隊登陸,第24軍隨同南路突擊隊進攻。從10月10日到15日,他們分為幾個梯隊向萊特進發。
在萊特島上,日本守軍隻有第16師團,不到2萬人。這支部隊是在1941年聖誕節前夕在呂宋東岸登陸的,在參與奪取馬尼拉之役後,曾在巴丹作戰。這支軍隊名聲很不好,他們大都是從京都、大阪地區征集來的。
萊特象個楔子插在兩個大島之間,北麵是薩馬,南麵是棉蘭老。島上人口約100萬,除了3000名華人和少數歐洲人、美國人和日本人外,都是種田打魚的比薩揚人,是一個得天獨厚富饒的魚米之鄉。
此時,日本大本營為了加強菲律賓防務,解除了黑田的菲律賓方麵軍司令官職務,因為他散布悲觀情緒,曾公開預言日本陸基飛機不能挫敗美國的海上力量。接替他的是號稱“馬來亞之虎”的山下奉文。山下接到命令後感到難辦,在南下途中對親信作戰參謀說,他深恐菲律賓戰役“將是又一次湊川之戰”。是一場指揮官一開始就知道沒有希望打勝的戰役。
但日本海軍將領沒有象陸軍那樣泄氣。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決心冒死決戰,要在菲律賓海域進行“捷一號作戰”,消滅美國海軍主力。他認為,如果日本失去菲律賓群島,那麼日本同荷屬東印度之間的生命線將被切斷,日本就會失去石油供應,而且本土也難保了。因此他調動一切可以動用的艦艇,進攻在萊特登陸的美軍。
正當大本營謀劃如何阻擊美軍的進攻時,一支由420艘運輸艦和157艘軍艦組成的龐大美國艦隊,在菲律賓以南好幾千平方英裏的海麵上擺開陣勢,逐漸向萊特灣駛去。10月19日剛剛拂曉,艦隊駛進萊特灣,開始炮擊登陸地段的海灘。與此同時,從航母上起飛的飛機,則攻擊比薩揚的各個空軍基地。這一地區殘存的日本航空兵力,幾乎全部被摧毀。
20日黎明,3艘美國戰列艦開火打破沉寂。7時許,另外3艘戰列艦加入炮擊,他們的目標是萊特島首府塔克洛班下方的“白灘”和“紅灘”。其後,運輸艦沉著駛往離岸7英裏的位置。各戰列艦停止射擊,以便讓巡洋艦和炮艦開得更近一點繼續炮擊。隆隆的炮聲突然被一片可怕的“嗖嗖”聲音所掩蓋,數以千計的火箭同時從炮艦上飛上天空。幾秒鍾後,隻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整個海岸線成了“一片火海”。待濃煙消失後,站在運輸艦上的人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前長著茂密樹木的海岸,現在成了“一片荒涼、亂七八糟、煙霧彌漫、塵土覆蓋的廢墟”。
到當天日暮時,已經有6萬名進攻部隊和10萬噸物資和裝備上岸。萊特灣兩岸的灘頭陣地都擴大到1英裏以上,塔克洛班的飛機跑道也落入美軍之手。日軍大多退到西部山區事先準備好的陣地。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得知美軍先頭部隊已在萊特灣登陸,他馬上命令日本機動艦隊分四路向菲律賓進軍。18日下午,停泊在林加島的栗田武雄海軍中將指揮的第一突擊艦隊,離開錨地北上,經錫布延海,從北麵進入萊特灣,以打擊美國艦隊,並在灘頭附近攻擊美國兩棲部隊的運輸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