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回 希特勒重溫阿登夢 同盟國聯合揍德軍
至1944年9月中旬,盟軍在西歐的整個戰場,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到萊茵河的廣大地區,不僅攻占了法國,還幾乎占領了比利時全境,進逼荷蘭邊界,盟軍的戰場已連成一片,戰爭逼近德國本土,納粹德國危在旦夕。
在盟軍的打擊下,德軍損失慘重,西線僅殘留49個師,而且每個師人數尚不足半數,在幾個月內,德軍損失兵員40餘萬、坦克1300輛、戰車2萬餘輛、各種火炮2000門、飛機3500多架,德軍士氣低落,悲觀情緒籠罩著軍營。
與德軍相反,盟軍自諾曼底登陸以來捷報頻傳。10月,美軍率先占領了曾是古老帝國首都的德國曆史名城亞琛,這是查理曼大帝的王宮所在地。11月底,又攻克洛林和阿爾薩斯大部分地區,其中包括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要塞。
然而,由於盟軍戰線過長,達450英裏。而且保持均勢,這使得盟軍兵力明顯不足,突破齊格菲防線的努力未獲成功,進展遲緩。為此,盟軍統帥部不得不做出停止全線進攻的決定,暫轉入戰前準備階段。
正在“等待恰當時機”的希特勒,乘隙拋出不僅使盟軍,而且也使德國人感到愕然的作戰計劃,即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作戰計劃”。
1944年的納粹德國,猶如遍體鱗傷的籠中困獸,正處於蘇軍和英美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德國的法西斯同夥,意大利的墨索裏尼、日本的東條英機相繼在各自統領的政治舞台上敗下陣來。軸心國所謂的鋼鐵同盟分崩離析,第三帝國瀕臨滅亡。
希特勒並不甘心就這樣走向絕路。他以“這沒有什麼了不起”來為自己和部屬打氣。認為“曆史上從來沒有過像我們的敵人那樣的聯盟,成份那樣複雜,而各自的目的又是那樣大的分歧,甚至是敵對的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極端資本主義國家;另一方麵則是號稱資本主義掘墓人的馬克思主義國家。一方麵是垂死的帝國英國;另一方麵是一心想取代它的原來的殖民地美國。”
“如果我們發動幾次進攻,這個靠人為力量支撐住的共同戰線,隨時隨地可能突然垮台。隻要德國保持不鬆勁的話。”希特勒這段時間一直這樣說教,也是這樣在自我安慰。
希特勒就是希特勒,麵對損員幾十萬,坦克、重炮、載重汽車近乎損失殆盡的情況下,他不僅保持了“不鬆勁”,而且還雄心勃勃地推出了阿登攻勢這一反攻計劃。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計劃的主要設想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直搗默茲河,然後分插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消滅盟軍有有生力量,切斷其供應線,挫敗其新的進攻計劃。從而扭轉西線的不利局勢,擺脫困境,以便將作戰重點移至東線去打擊蘇聯軍隊。
實現這一計劃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德軍必須“組成新的、有充分戰鬥力的部隊來參加進攻”。10月18日,納粹德國政府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生效,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無論是企業的工人、小業主、家庭傭人、大學生、正在受訓的預備役軍官,甚至連以前征兵時不合格的人、剛出獄的犯人全在征兵之列。為此,德軍很快拚湊了近20個師的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奉命調往西線,加入攻擊部隊。與此同時,德國軍工生產線也開動了最大馬力,終於拚湊了近2500輛坦克、近千架飛機。
希特勒選擇的進攻地為盧森堡、比利時和和德國交界的阿登地區。他認為,這個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可以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不會料到德國人會發起襲擊。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夠取得迅速突破。
不幸言中,盟軍認為阿登地區不適宜自己進攻的同時,也忽視了它可能為德軍用來作為進攻路線的可能性,似乎忘記了德軍曾於1940年在阿登發動過閃電戰,粉碎了盟軍的防線,致使西線趨於崩潰的史實。
德軍為使這場反攻取得成功,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廣泛采用偽裝和欺騙手段。他們更換部隊番號;改換兵種製服;使用木炭做飯取暖;夜間運輸時,戰鬥機沿線飛行以淹沒汽車聲音;馬匹在走過礦石道路時,馬蹄都要用麥杆裹住,一旦車輛離開大路,就得仔細地把泄露的痕跡抹掉;利用白天時間,按預定計劃調遣有關部隊的行動也是迷惑對方的方式。
盟軍對德軍的反擊準備工作毫無覺察。德軍在對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利用自身熟悉阿登地區地形地勢的優勢,突然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進攻戰。
12月16日清晨,德軍反擊開始。成千門大炮組成的猛烈炮火襲擊了美軍陣地,蜷縮在睡袋中的美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連滾帶爬鑽進掩體,在驚慌中甚至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緊隨炮火,幾百架探照燈罩住了美軍陣地,強烈耀眼的電光,刺得美軍士兵眼花繚亂,在混亂中,德軍突擊隊在坦克掩護下,向美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德軍進攻的消息遲至傍晚,才傳到艾森豪威爾的指揮部。他立即意識到,“這不是什麼局部性的進攻”。由於情報來源有限,他未能及時展開部署,直到17日傍晚才開始行動。盟軍之所以反應遲鈍,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情報部門與作戰部門協調性差,互不信任;二是盟軍高級將領的判斷失誤,他們堅持認為德軍不擁有反撲能力,不可能組織有效反攻,主動權在盟軍手中。
一支德軍特遣隊的行動,加劇了盟軍前線的混亂。這是由約2000名德軍組成的特遣隊。36歲的黨衛軍中校奧托.斯爾策尼是這支特遣隊的總指揮,他善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山頂監獄中搭救出墨索裏尼,綁架過準備向蘇軍投降的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海軍上將。在這次進攻中,希特勒再次起用他,委以重任,令他率領一支全由會英語的德軍士兵組成的特殊突擊隊,身著美式軍服,駕駛美式車輛,佩帶美式武器,深入美軍防線背後,殺死美軍傳令兵,切斷美軍交通線。有的還偽裝成美國憲兵,在公路交叉處站崗,煞有介事地拿著紅綠旗,胡亂指揮美軍車輛通行;有的組成小型部隊,深入到馬斯河各個橋邊保護橋梁,讓德軍裝甲部隊主力通過。由於這支特遣隊偽裝成美軍,製造謠言,傳播假情報,破壞通信線路,暗殺美軍官兵,到處製造混亂,使得美軍內部惶恐不安,真假難辨。
為了盡快搜查出德軍特遣隊員,美軍加強了盤查,幾百名美軍士兵因未能圓滿回答而被捕。美軍集團軍群總司令布萊德利在追述這段經曆時說:“50萬美國士兵,當他們在路上相遇的時候,玩起捉迷藏的遊戲來了。盡管出示軍階、證件,或者提出抗議,都不能使那些過路的人在每一個交叉口免於盤問。我曾三次被謹慎小心的士兵喝令,要我證明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