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回 戴高樂謀大國地位 獨裁者被廣場拋屍
斯特拉斯堡事件,艾森豪威爾給戴高樂上了一課。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要確立法國戰後的世界地位,當務之急是打到德國去,能占領多少就占領多少土地,造成即成事實,別人就無法把法國人趕走。否則,那些大國是不會把法國放在眼裏的。
於是,在接下來的斯圖加特戰役中,戴高樂就采取了主動立場。3月29日,他電令德拉特爾將軍強渡萊茵河,“即使美國人不同意,即便是劃船,也得過去”。過河之後,德拉特爾倉促之中放過了一支德軍,發現後又回兵予以消滅。戴高樂急電提醒說:法國政府期望他奪取斯圖加特。
第二天,美軍司令德弗斯將軍警告德拉特爾“不要讓第1集團軍過早東進”,應回頭去肅清殘敵。接著他下令自己的軍隊去占領斯圖加特。德拉特爾明白過來之後,迅速集結部隊重新東進,於20日占領了這座已成廢墟的城市。過了4天,他又接到了德弗斯要他撤離的命令。他把這個情況報告戴高樂,戴高樂回答說:“我命令你在斯圖加特留駐一支法國部隊,並且立即成立軍政府。如果美軍提出異議,你就答複他們,本國政府命令你駐守並管理你部防區,直到各有關政府達成協議,劃定法國占領區為止。”
不言而喻,這已經不是德弗斯將軍能處理的問題了。他隻能把矛盾上交給艾森豪威爾。這次交涉還沒有理出個頭緒來,法軍又發動了著名的阿爾卑斯戰役,攻入意大利,結果又引發了與美軍的另一次“劃界”糾紛。糾紛一發生,艾森豪威爾就頭痛地發現,不對戴高樂做出讓步是不可能的。但做了讓步,戴高樂也不領情,因為那是“法國人應得的”。
5月4日,勒克萊爾的法國第2裝甲師,攻占了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的山間別墅,使這支裝甲軍從乍得湖開始的壯麗軍事遠征達到了與之相稱的高峰。此時,希特勒的第二號人物希姆萊向戴高樂發出了一封備忘錄,做納粹德國毀滅前的最後一次表演:
你勝利了,戴高樂將軍。……不過,你現在打算怎麼辦呢?投靠盎格魯撒克遜人嗎?他們將會把你當作仆從,使你失去尊嚴與光榮。你要與蘇聯人攜手合作嗎?他們將把他們的法律強加給法國還會清除你本人……實際上,能使貴國人民走向光榮與獨立的惟一道路,就是與戰敗的德國取得諒解。請你馬上宣布吧!
對這樣低劣的誘惑,戴高樂嗤之以鼻。5天後,他特別指示法軍第1集團軍司令官德拉特爾.德塔西尼將軍在柏林代表法國,在德國投降書上簽了字。法國的三色旗和各盟國的國旗交相輝映,在聚集一堂的軍事領袖、戰勝者和戰敗者的頭頂上飄揚,構成了一幅壯麗的曆史畫麵。
內政和軍事上的任何一項成就,都會增加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在外交上的分量。1944年10月下旬,即戴高樂凱旋巴黎的兩個月後,美、英、蘇相繼正式承認了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接著,戴高樂首次以一個大國元首的身份,正式邀請丘吉爾與艾登訪問法國;11月10日,他在巴黎以東道主應有的熱情,接待了這兩位對法國的今天建有不可磨滅的曆史功勳的英國人。
與此同時,戴高樂也向羅斯福和赫爾發出了同樣的邀請,但卻被他們婉拒了。因為此時,羅斯福正邀請英、蘇、中三國代表參加在加利福尼亞敦巴頓的橡樹園會議,討論成立聯合國的初步方案。
這對戴高樂是個很大的打擊,也是個重大挑戰。法國要想護躋身於大國行列,首先得爭取參加戰後盟國對德管製,並成為未來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而現在顯然正在受到排斥!
正在這尷尬時刻,莫斯科出人意料地打出了一張牌:正式邀請戴高樂訪蘇。這使戴高樂看到了一絲聯俄與英美抗衡,為恢複大國地位創造條件的希望。他分析認為:蘇聯出於自身利益,願意看到法國重返國際舞台,以便在西歐起到某種平衡作用;同時,在防止德國人東山再起問題上,蘇聯和法國也存在著共同點。
1944年11月24日,戴高樂在皮杜爾、萊安帕萊夫斯將軍的陪同下,由蘇聯大使作向導,取道開羅、德黑蘭、巴庫和斯大林格勒,於12月2日抵達莫斯科,當晚便與斯大林舉行了首次會談。在接下來和8天逗留期間,兩位國家負責人進行了多次會晤,終於簽訂了為期20年的法蘇互助同盟條約。
這個條約大大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但戴高樂並沒有得到斯大林所承諾的支持。1945年2月3日,三巨頭在雅爾塔聚首時,斯大林竟堅決反對讓法國在德國獲得一個占領區,並在國際管製委員會中獲得一個席位。
這個消息把戴高樂氣壞了,5日,戴高樂通過廣播,公開對他們發出警告:“法國對於自己沒有同其他國家以同等權利參加討論和表示同意的事情,當然不受任何約束。我們確信能夠實現這些條件中的某些項目,因為在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地方的周圍,有上億人口緊密地團結在法國的旗幟下。”
這個警告的份量,大家都心裏有數。而英國不論是出於感情,還是自身利益,都必須支持法國恢複大國的地位。美國也出於與蘇聯抗衡的需要,不得不正視現實。最後,雅爾塔會議終於確定,法國還是參加對德國的占領,並成為管製德國的四個成員國。隻是法戰區必須從英美占區中劃分,不影響蘇占區。
與戴高樂相反,墨索裏尼的處境正日益走向末路。1945年春天,墨索裏尼的末日到來了。從整個戰局看,法西斯勢力即將壽終正寢,雖然他們還擁有一定的實力。在北部地區,德意尚有27個師,其中5個是墨索裏尼的意大利師。但是波河以南的失敗宣告了法西斯“領袖”災禍臨頭。凱塞林的繼任者菲廷霍夫將軍建議作戰術上的撤退時,受到納粹統帥部的嚴厲批駁:“你要保衛你奉命指揮的北意大利地區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