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十九回美原子彈首戰日本蘇百萬軍直擊關東(1 / 3)

第一百十九回 美原子彈首戰日本 蘇百萬軍直擊關東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是世界上最死硬的法西斯分子,盡管日軍的處境已極為困難,但日軍仍然在作最後的垂死掙紮。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針對《波茨坦公告》向記者表示:“除了完全不予理睬,並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以外,別無其他道路可走。”

美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作戰中,對於日本人的那種頑強表現是深有體會的。僅美軍在日本衝繩島的登陸作戰,整個戰事持續92天,傷亡7萬5千人,損失飛機763架,驅逐艦以下艦艇400餘艘。這些軍艦大多數是被神風自殺飛機擊毀的。美國統帥部認為,美軍要在日本本土登陸,共需要動用150萬以上的部隊,並付出50萬人員傷亡代價。如何減少美軍的代價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呢?美國人采取了兩個方案,其一是敦促蘇聯早日出兵,形成對日夾擊之勢;其二是集中精力研製原子彈。

就在波茨坦會議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區阿拉默果爾,成功地爆炸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當天下午,在波茨坦的繼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感到快慰,他的眼前一片光明。原子彈在美國首先試驗成功,杜魯門在內心深處感謝他的前任羅斯福總統,以及在美國勤奮為此工作的數十萬科學家和工程師。

人類對於原子彈的最初認識,那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物理學家們已發現了存在一種能使原子裂變的中子,科學家們便把注意力集中於一個目標――揭開原子裂變的奇特秘密。這個秘密一旦揭曉,既能服務於戰爭,也能夠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1938年12月,德國柏林威廉大學化學研究所的著名科學家奧托.哈恩和史特萊斯曼,他們花費了6年時間,終於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這項成就馬上引起了德國軍方的注意,希特勒要搶先研製原子彈這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但萬幸的是,希特勒的狂暴以及與知識分子對立,納粹德國的種族法把猶太人看作德國社會的汙穢,是要處理掉的人類廢物,就連能夠揭開原子分裂秘密的猶太科學家也不例外。二千多位歐洲科學界精英人物,一個個離開了德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他們流落到了英國、北歐和美國。

包括愛因斯坦、剛剛獲得諾貝爾獎金的斯齊拉德、在核物理方麵有輝煌成就的意大利科學家費米、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弗蘭克.貝蒂、史特萊斯曼、邁特納、弗裏斯等人。這批頂尖的科學巨人,都逐漸聚集到了美國。

這些科學巨人們認識到,一旦德國擁有原子彈,將會對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其他國家唯一能夠抵禦這種威脅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原子彈同法西斯的原子彈相抗衡。1939年8月3日,由斯齊拉德起草,愛因斯坦簽名,給羅斯福總統寫了一封長信,建議美國應刻不容緩地研製原子彈。

雖然當時羅斯福總統對此一無所知,經過了解以後,1939年10月19日,他果斷拍板,對愛因斯坦等人所提建議作了肯定回答。為了保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稱之為“曼哈頓工程”。

美國政府為“曼哈頓工程”確立了兩個原則:一是造出原子彈供給軍隊使用;二是要在德國人之前造出原子彈。這些科學家不負所望,終於於1945年7月16日試爆成功。

原子彈的爆炸,使方圓一公裏半內變成了沒有任何生命的焦土。其能量大大超出了他們的設想。

美國不惜血本製造出了原子彈,當然要派上用場。由於還在戰爭中期,美國開始考慮戰後世界局勢問題。即便是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必要,杜魯門總統也決定把原子彈扔出去。因為他對蘇聯的戒懼日益加重,蘇聯利用對德作戰,一步步控製了東歐,並且表示要在進攻日本的戰爭中擔任主要角色。如果不在戰爭中顯示威力,美國將可能在戰後處於不利地位,必須給日本法西斯以重大打擊;同時給斯大林一個當頭棒喝。

英國首相丘吉爾一直在給杜魯門打氣:“一次或者兩次襲擊可能結束戰爭,這樣可以解除日本決死作戰的武士道精神,摧毀日本的抵抗意誌。”

杜魯門最後下定了決心,7月4日,美英簽署一項協定,對日使用原子彈。

7月30日,杜魯門總統發布命令:鑒於日本政府拒絕接受無條件投降,美國空軍可在8月3日以後,在天氣許可的條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四城市中選擇一個目標,投下原子彈。

美軍認為,廣島是最理想的原子彈轟炸目標。它是日本陸軍的重要軍運港口,也是日本海軍護航隊的集結點,駐有日軍第2軍和一個軍區司令部,有軍隊25000人,該市人口為24.5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2300人,同時工業也很發達。是投擲原子彈的首選城市。

小倉是日本九州島北端的一個重工業城市,小倉兵工廠是日本最大的兵工廠之一,從事多種類型的武器和其他防禦材料的製造。

長崎在九州島西部,是一個港口和工業城市,是日本最大的船舶製造和修配中心之一。是生產海軍設備的重要軍港。

1945年8月6日淩晨2時45分,蒂貝茨上校駕駛b—29“埃諾拉.蓋伊”號,飛出提尼安機場跑道,直奔廣島。機上載著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