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更堅強”不應成口號
卷首開言
作者:三九木
2013年12月11日,江門市江海區江南小學五年級學生吳某,在被懷疑盜竊老師錢款接受警方調查後跳樓身亡。2013年12月3日,廣東陸豐市某中學一女生在當地投河身亡。事起前一天,因懷疑該女生偷竊服裝,一店主將監控視頻截圖發至微博求人肉搜索,之後充斥網絡的批評辱罵之聲成了該女生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又是一片鋪天蓋地的針對責任人的撻伐之聲,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和完善網絡製度理所應當,責任人也將受到兩個花季少年離去之前承受過的輿論重壓之苦,可如此惡性循環終難解決深層次問題。應該想到,麵對複雜的社會生態和未知的人生旅途,孩子們為什麼選擇以主動結束生命來解決問題?我們的青少年是不是過於脆弱?理性成熟麵對生活挫折的能力如何才能獲得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挫折教育”不是什麼新話題,事實證明,效果並不明顯。其中的主要問題在於,當前“挫折教育”的開展依然過多依賴學校,這實際忽視了教育的係統性和關聯性,忽視了其他教育責任主體應負的責任。
首先,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造成學生壓力排遣渠道的堵塞。當下多數人依然錯誤地認為,學習文化課是青少年成長階段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任務。於是,家長將希望完全寄托於學校,放棄大部分家庭教育時間;而一些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刻意延長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主動承包教學和看管的雙重責任。這看似兩廂情願的事情卻直接導致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問題對老師難以啟齒,而在學校遇到困難又沒有時間和親人尤其是父母交流,遇到挫折後甚少得到溫暖的安慰和成熟的指導,最終造成心理缺陷。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各司其職。
其次,把道德當成知識講授是學校德育的最大缺陷。學校自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但學校教育主要依靠課堂。課堂或許是科學知識最好的教育場所,但相對道德教育,它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習慣把“簡單的美德”變成晦澀的條條框框,讓學生當成知識抄寫背誦,這往往會使孩子們思考太多,卻忽視感受。挫折教育不是教條,需要溫度,把道德當成知識灌輸給學生,容易讓他們產生非黑即白的價值判斷和解決思路,缺乏問題出現後應有的敏感和靈活性,麵對紛繁複雜的生活難題,難免會做出過於偏激的舉動。
再次,社會體驗缺位讓青少年社會角色轉換卡殼。必須承認,青少年雖然大部分時間以學生身份在校園度過,但他們依然需要扮演社會人的角色,依然會遇到形形色色難以料想的人生難題。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家長的說服教育或是學校課堂的“沙盤推演”、“模擬創設”顯然不夠,學生不該在真空狀態下成長,接受必要的病菌並獨立與之搏鬥最終產生抗體應是學生成長成熟的必經之路,運用家庭或是學校中慣用的思維和解決手段難以應付社會的千變萬化,所以應給予學生更多的社會體驗時間、更多的社會體驗機會。這不僅需要家長和學校“放手”的勇氣,更需要社會方方麵麵接受孩子們錯誤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