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追尋逝去的歲月,我們想,名曰“交誼舞”的社交活動,原本就是從西方貴族沙龍裏開始,作為一種炫耀身份地位的展演。也曾經是無產者反對批判的一種腐朽糜爛的生活方式。時代不知什麼時候悄然轉身……
[音樂起,遠景]從目前專家們掌握的素材來看,沒有多少南京人對交誼舞看法的文字材料。但從當時中國駐外使節的一些記述上看,國人對交誼舞並不排斥,雖然交誼舞這種形式與中國傳統觀念是格格不入的。夜晚華燈初上時分,在南京的一些俱樂部(如現在的307過去的勵誌社)冠蓋雲集,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蔣宋夫婦及達官貴人們在這裏舉辦交誼舞會。當然,有一些上層官紳對這種西洋景他們還不太習慣。舞場的布置十分考究,地板要用蠟磨光,對燈光的要求更是嚴格,光怪陸離,西方的樂隊為之伴奏,隨著音樂輕聲響起,舞場中的人慢慢多了起來,隨著音樂的節奏“蹦嚓嚓”,慢三步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舞姿。伴隨著宋美齡倡導的“新生活運動”,南京開始牽手華爾茲,輕盈的舞步成為當時上層社會社交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舞種還有維也納華爾茲(Viennesewaltz),也稱"快三步";狐步舞(Foxtrot),也“福克斯”等等。
[畫外音]在許多人的心中,交誼舞則是與紅色浪漫聯係在一起的。
延安興起了跳舞風。魯藝是文學藝術家和文藝青年最集中的單位,自然而然地成為延安最有名的舞場之一。
每周六魯藝都有舞會,有時還舉辦化妝舞會。藝術家們把作為舞場的教室的環境布置得很優雅,為舞會伴奏的以音樂係為主力的樂隊,在延安也是一流的。據統計,當時延安幹部、學生的男女人數的比例是十八比一,女性為數很少,所以在舞會上,魯藝的女學生是最受歡迎的女舞伴。據夏衍回憶,周揚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時就愛跳舞,“那個時候,他很瀟灑,很漂亮。穿著西服,特別講究,歡喜跳舞”。何其芳到延安前則根本不會跳舞,一遇到某些女舞伴的瀟灑自得的目光,便靦腆得手足無措。經過一番謀劃,在一次周末舞會上,同學們特意給何其芳找了一個也同樣有些靦腆的女舞伴,她就是文學係第三期的女同學牟決鳴。大概是心有靈犀吧,過了一段時間,兩個人居然能夠在舞場裏進退自如地翩翩起舞了。後來,何其芳和牟決鳴由師生發展成為夫婦。1942年7月的一個周末的晚上,他們和周立波、林藍共兩對新人,在一孔窯洞裏同時舉行了婚禮。這可以說是由跳舞而結成的美好姻緣。
[漸清晰的中近景]後來終於有了尋常百姓的繽紛起舞。交誼舞走向民間,與大眾牽手。
據老同誌回憶,交誼舞在新中國的流傳,與當時的中蘇友好有關,已經標誌著一種高雅的文藝方式。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文化饑渴和開放運動的催生下,交誼舞成為一項老少皆宜的活動。從一些培訓中心看,學員年齡跨度非常大,最老的有六七十歲,而最小的才4歲。
[畫外音]跳交誼舞為那般?為交友?為娛樂?為高雅?為情性?還是不求甚解的好。不過,有一點——過去我們農業社會及準農業社會的娛樂度的確是太低太低了,跳也需要勇氣,一個民族的勇氣——跳起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