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維在語文教學中靈動飛揚
卷首語
作者:毛菊紅
語文教育富有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職責。語文教學要努力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創造思維和求異思維等思維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重視形象思維,夯實學生語文思維的基礎
低年級學生樂於借助生活經驗加以想象,更多的是一種模仿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形象思維的培養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因為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如:二年級上冊《鄉下孩子》一課最後,“如果你來到鄉下,你想幹什麼?”我們這些城裏的孩子沒有鄉下生活的體驗,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不能做到完整和具體,這就需要學生根據畫麵想象,借助文本語言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引導學生通過模仿進行準確、生動地表達。教師在教學“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這兩句時分析鄉下孩子生活的環境,喜歡做的事情,通過“逮、樂壞了、挖、撐圓了”等詞語體會用詞的巧妙,引導學生著眼於鄉下生活還有哪些快樂的事情?調動學生課外實踐的經驗,提供鄉下生活的場景,學生模仿詩句進行了創編:采一束野花,能編成一個美麗的花環;割一籃青草,樂壞了咩咩叫的小羊;拔一個蘿卜,摔疼了小朋友的屁股……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拓展,形象而純真的文字不禁從孩子們的口中冒出來,智慧的火花被點燃了。
二、重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整體思維能力
蘇教版教材中某些單元話題不夠集中,單元內課文之間內在聯係鬆散。為了培養學會整體思維的能力,可以適當地重組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為目標,進行組合教學。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分散在各單元中的課文《艾滋病小鬥士》《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諾貝爾》《少年王冕》四篇課文,圍繞的主題是“人物品質”。這四篇課文都是寫人類的記敘文,有麵對疾病表現出頑強樂觀的恩科西;有不被厄運打垮的談遷;有不懈探求科學殿堂的諾貝爾;還有勤奮刻苦的王冕。這些人物穿越曆史和國籍,他們身上的品質足以塑造學生優秀的品質。對於重組後的單元學習,課文的題目就可以成為探討的話題:有直接以人物的姓名為題,有直接反映人物品質的文題,還有提煉出人物精神的打不垮的信念等,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明確課文的內容,還要讓學生熟悉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手法,選擇一二件事表現人物的品質,通過對話、白描手法、生動的細節描寫、環境的襯托,讓筆下的人物品質熠熠生輝,光彩照人。學生在這些人物感召下,頭腦中產了與主題內容相契合的整體思維,在實踐課上學生講勵誌故事、誦讀人物品質的詞句,可以結合身邊的人和事,學習寫作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品質,從而達到學習、遷移、運用的教學目的。重組話題單元,不僅使主題凸顯,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集中的語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學會了整體思考,有序表達,克服思維、表達的點狀和散亂,從而提升了思維的水平。
三、優化課堂提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