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異思維就是就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思考,從多方麵探求不同見解、不同結論的思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對於培養學生客觀地、全麵地、本質地看問題的觀點,對於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都有不容忽視的意義。如:《推敲》一課中學生需要理解《題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學生仔細閱讀了課文第2節談體會。學生說:“賈島到郊外拜訪說明李凝居住的地方遠離長安城。”“他沿著山路找了很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沿著山路說明李凝家在山裏,路途很遠”“夜深人靜,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說明”,這時老師引導:夜深人靜,道路崎嶇,根據當時的情景想象一路上賈島怎樣摸到李凝的家呢?學生想象“山路彎彎曲曲不好走”“到處黑漆漆一片,山上也許會有動物出沒”“路上行走容易摔跤”等,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調用已有的經驗想象道路的崎嶇,行走的不易,從而為理解“才摸到李凝的家”做好了鋪墊。學生的思維總是在不同的學習探求中發展著,教師適機提問,就能在關鍵出問出效果,從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再如本課中:“兩個差人將賈島帶到韓愈麵前。韓愈問:‘你為何衝撞我的儀仗隊?’”學生在朗讀中一致體會韓愈的氣憤,有一個學生說:“我還體會到韓愈的疑惑。”遭到了其他同學的反對,這時我就因勢利導,請大家說說各自體會到的理解,“韓愈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他會非常不解,為什麼有人衝撞他?”《課標》中強調朗讀要提倡自然,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多元解讀文本,體會人物的表情、語氣和朗讀的語調,從而表現出對作品獨到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
四、引導課文補白,豐富學生創造思維
有些課文為了達到意猶未盡的表達效果,往往對某些情節不做細微的敘述,這就為師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天地,教師啟用課文空白,引導學生走進文章的“心靈”,進行創造思維的訓練。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狼和小羊》一課中結尾:狼不想再爭辯了,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罵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結果會怎樣呢?”教師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並根據故事情節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生們經過了思考,為小羊的結局設計了兩種不同的結局:第一種設想是沿著課文的原意續寫課文。如:軟弱的小羊無力抵抗窮凶極惡的狼,被狼咬死了;第二種設想是改變了課文的原意,描繪了與課文相反的結果。如:就在這時,小羊急中生智,對狼說:“親愛的狼先生,我得了流行疾病埃博拉病毒,你千萬別吃我的肉,不然你會被傳染的。”再如:小羊看著狼先生,突然大叫:“狼爸,你怎麼才來啊?”狼信以為真,一回頭,小羊趁機逃走了。
學生的智慧真的是不可小瞧,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獲取的信息源十分廣泛,他們能夠依托生活,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智慧進行合理的想象,極大地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也為自己的思維創造了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