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媒體的比較優勢再認識
聲屏世界
作者:金衛東
【摘 要】全媒體時代,數字化媒介傳播技術更新越來越快,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發展麵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發展態勢。本文以黃山廣播電視台的實踐為例,對廣播比較優勢進行再探討,分析如何揚長避短,重塑廣播媒體的優勢。
【關鍵詞】全媒體 廣播 比較優勢
一、對廣播比較優勢的再認識
從上個世紀末以來,中國的廣播和電視、報紙雜誌一樣麵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衝擊。然而隨著數字化媒介傳播技術更新越來越快,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汽車的保有量在迅猛增加,這就給可以移動接收的廣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廣播節目編排、製作、發射、傳輸,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了節目可聽性,彰顯出廣播的比較優勢,讓許多廣播從業者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麵以黃山廣播電視台為例,探討一下廣播在當今全媒體時代下的比較優勢。
1、廣播是突發事件或發生大麵積嚴重災害時最有效的傳播信息的媒體,有著突發事件的“生命線”作用
由於廣播在采訪和播出上具有機動性強、覆蓋麵廣以及聽眾收聽方便等特性,因此,非常時期,廣播可以成為一種非常媒體。
黃山廣播電視台的新聞綜合廣播和交通旅遊廣播在每年5月份防汛時期,對各地的突遇的洪水災害及抗洪防汛動態總是一馬當先,先行發聲。抗洪防汛的緊張時刻,兩個頻率均是打破節目常規編排,進行汛情滾動播出,隨時插播防汛指揮部發布的汛情通告,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采編播機製,規定防汛時期相關人員手機不得關機,24小時隨時待命。廣播媒體迅速、及時的汛情報道為黃山市的抗洪救災做出了積極貢獻,並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和表彰。黃山交通旅遊廣播還因此承擔了應急廣播的重任。廣播在突如其來的地震、台風,海嘯時更是如此。比如在汶川和玉樹地震期間,由於其它媒體節目製作傳輸、發行手段往往遭受滅頂之災,恢複起來有一個過程,而廣播隻要有一台體量不大的發射機就能夠正常運轉。
2、廣播能提供即時有效的新聞和服務信息,是最具互動性的媒體
在電視和報紙媒體傳播的語境中,信息往往是單向流動,而廣播可以開展雙向、多項交流。由於聲音傳播的即時同步效應,廣播與聽眾可以實現即時參與、即時回應的互動。這就是廣播熱線類節目之所以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從黃山廣播電視台的兩個頻率開辦的《市民熱線》、《政風行風熱線》、《空中商橋》、《一路暢通》、《幫女郞》等欄目受到聽眾熱捧的實踐來看,也證明了這點。其中《市民熱線》、《政風行風熱線》、《一路暢通》因其製作精良,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被評為安徽省新聞十佳欄目。在提供服務信息方麵,《空中商橋》、《一路暢通》、《幫女郎》等欄目也因熱線互助迅速,方便,節目播出時,幾路熱線常常打爆。《空中商橋》發布的二手商品信息常常是剛一播出,那邊交易聯係電話就立刻響起,讓參與的聽眾不由地驚歎,廣播信息來得就是最快!
3、廣播是生產和消費成本最低的媒體,體現了媒介的人本價值
隻要實現信號的有效覆蓋,廣播是市民接受最為便捷和廉價且不受文化水平的限製的媒體,聽眾群範圍廣泛,包括了從高級精英白領至文盲或半文盲。低成本是廣播的一大優勢,也是廣播占領市場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在同一個地區,刊登一版報紙的廣告費在電台往往可以一個月、一季度甚至一年,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廣播的價格競爭優勢尤為明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刺激了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利益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廣播自然成為農村聽眾、流動農民工群體以及城鎮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黨和政府與媒體合力因勢利導開辦的《政風行風熱線》、《市民熱線》等輿論監督節目,使之成為社會話語引導平台。比如黃山廣播電視台的《市民熱線》自2000年開播以來,堅持每天為市民排憂解難、釋疑解惑,監督行風政風,力促盡快解決聽眾反映的問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市民通過來電、來信、來訪、手機短信等方式反映的問題,90%左右得到及時解決或答複。社會各界在評價《市民熱線》時說:《市民熱線》對於黨委、政府來說,是密切聯係群眾、化解矛盾、穩定社會的好幫手;《市民熱線》對行業部門來說,是接受輿論監督、改進作風、便民服務的好形式。而由市紀委、市糾風辦、市廣電台聯合推出《政風行風熱線》是以“替百姓說話,為政府分憂”為宗旨的另一檔輿論監督類節目,自2006年開播以來,組織部門(單位)的負責人走進市電台直播室,直接與市民交流,解答谘詢、受理投訴,聽取對工作的批評意見和建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問題解答率達100%,解決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