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風格特色及變化(1 / 2)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風格特色及變化

聲屏世界

作者:吉寧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式微,促使電視媒體開始對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做出革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樣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以央視《新聞1+1》為例,分析了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類節目的風格樣式和內容特色。

【關鍵詞】電視媒體 新聞評論 風格特色

我國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發端於上世紀90年代,是隨著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一批電視新聞節目產生逐漸成型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產生和發展對於我國新聞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推動了新聞事業的發展。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媒體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促使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眾多電視媒體開始對電視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做出革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樣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批如《新聞1+1》、《新聞公開課》、《時事開講》等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開始出現,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試以央視《新聞1+1》為例,分析在新媒體時代它的風格樣式和新聞評論特色。

一、新聞評論節目的特色

1、選題關注熱點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源出現了多樣性,較之以往由電視節目提供信息和熱點話題所不同,新式的新聞評論類節目基本上是按照已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它已經不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一般都會選擇當天的或者最近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評論,注重解讀突發事件或者重大危機事件。《新聞1+1》十分注重評論的時效性,所涉及的話題都是新聞發生當天或短期內的社會熱點新聞,節目在追求時效的同時,注重深度思考,解讀事件不忘提出自己的觀點。①筆者對《新聞1+1》2013年3月25日至4月8日的11期節目的選題進行分析,發現全部都是當天最熱門的新聞事件或者新聞話題,包括習近平主席出訪、杭州叔侄冤案、景區漲價等等,這說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對選題的時效性的重視程度大大增強,這一改變可以有效的增強電視評論節目的時效性,激起觀眾的興趣引起共鳴。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通常立足社會熱點問題比如民生問題等,它的切入口很小,一般不會選擇宏觀的或者全局性的問題進行評述,而是采取由小及大,由微觀到宏觀的一個層次梯度進行評述。比如《新聞1+1》,它為日播形式,每天都會對當天的或者近期的某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如2013年3月30日播發的《這個錯判,今天是否還會發生》,4月12日播發的《活禽市場,關?還是管!》等,都是普通民眾十分關心的熱點問題也都是切入點很小的話題。

2、新聞評論有聲有色

主持人是評論節目的核心人物,是整個節目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於整個節目的質量和傳播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評論節目十分重視新聞主持人的選拔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一般選擇有實際報道經驗的優秀記者作為主持人。主持人不僅是一個提問者和串聯者,而且對節目觀點進行宏觀把控,對新聞進行有益的平衡和補充,把選題外圍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在每個“關節點”發出疑問,防止受眾落入窠臼。②對新聞事件進行合理而全麵的解讀,積極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保證輿論的正確走向。以《新聞1+1》為例,該欄目最初的模式是兩個主持人白岩鬆加董倩,現在改為單一評論員,由董倩和白岩鬆輪流主持。這兩名經驗豐富的主持人,用深刻、理性、犀利的語言對於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積極有效地掌握節目調度,把握節目的整體風格、評論的傾向和節奏,協調可能在評論節目中出現的當事方和第三方評論的關係。

在近些年的新聞評論節目中出現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畫外音評論的使用,現場記者不再出現在鏡頭當中或者並沒有欄目記者出現在新聞現場,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已有的音視頻素材。這樣的評論形式,既可以彌補現場感的不足,做得聲畫對位使得畫麵富有真實感,也避免了人為主觀因素介入過多的嫌疑,給切實的畫麵添加文本解讀和觀點評述,在不知不覺中將欄目的意圖和觀點傳遞給受眾。如《新聞1+1》、《新聞周刊》中的視點欄目、人物欄目都大量的使用了畫外音評論。

在以往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如《焦點訪談》等節目都極少使用第三方評論,但在這些新式的評論節目中第三方評論被大量使用。第三方評論一般都會請在社會中有影響力的專家,他們具有著較高的權威性。第三方事實上與新聞事件相關方沒有直接關係,新聞評論欄目可以借用第三方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這樣可以避免預設立場之嫌;多種聲音的加入,也可以拓展節目的層次和深度以及節目的豐富性,對於整個節目的節奏也有影響,第三方也可以很好地同節目主持人進行互動和交流,把自己的觀點擺出來,雙方合力製造輿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