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時代我國輿論監督的新發展
傳媒e時代
作者:王寒
【摘 要】微博輿情對社會的影響力隨著微博用戶數量的遞增而加強。本文以褚朝新為家鄉的呐喊事件為切入點,通過分析事件的輿情演變過程來探討微博時代我國在輿論監督方麵的新發展。
【關鍵詞】微博時代 輿論監督 褚朝新事件
人人都是記者,個個都有“麥克風”,這是微博時代的社會現象。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滬聯合發布的輿情藍皮書《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顯示,微博成為重要的曝光渠道。數據表明,“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在輿情事件首次曝光中已經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由其首次曝光的輿論熱點事件占比在2009年還是0,2010年增加到9.3%,2011年飆升至20.3%”①。
由於急速的社會變遷,社會公眾輿論往往呈現出一時的迷茫狀態;由於公眾心態的浮躁,社會公眾輿論又往往呈現出比較強烈的情緒化傾向;由於社會群體的重新組合,社會公眾輿論還往往會呈現出分散化的特點。②如今,隨著微博的風靡,公眾輿論的情緒化、分散化的勢頭開始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上體現出來,它的影響力從近年爆發的“褚朝新事件”中可見一斑。
2012年國慶期間,《南方周末》記者褚朝新在回鄉探親期間發現家鄉道路破爛、水利設施癱瘓、農民無水抗旱,這與政府的“2009年已實現‘村村通’。2011年投資50億實現‘一個村民小組一口’”的承諾不符,由此引發了他對雲夢縣政府及湖北省農業部門的質疑。10月8日,褚朝新在博客裏發表文章《雲夢:被遺忘並被拋棄的故鄉》後將其鏈接放上微博,從10月8日到10月15日,褚朝新以公民身份利用微博報道,引發了網民、媒體同行以及湖北省相關部門對雲夢道路不平、無水抗旱以及湖北水利資金去向的關注。
這是自媒體時代公民利用新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一個範例。褚朝新作為一個普通調查記者,為何能引發如此巨大的社會關注,獲得媒體、網友的輿論支持?筆者認為,這與他使用的報道形態——微博息息相關。
一、微博輿論監督新特征
微博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代表,繼承了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在“褚朝新事件”中,微博作為輿論監督的主要平台,顯示了新媒體的號召力,輿論監督更加平民化、廣泛性、實時性,這些都是相較於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升級與拓展。
1、微博輿論監督的平民化
有人形容微博就像一個廣場,每個人在這裏都可以自由發聲,由於其可見性和透明性,人們可以借助這個平台了解事件發展的動態。例如在“褚朝新事件”的網友傾向性分析中,數據顯示單純發泄不滿的約占34%,積極表達觀點以及提出自己家鄉情況的約占45%,隻轉不評的約占21%。持不同意見的網友在這個“觀點的自由市場中”都有了“麥克風”,這是微博輿論監督的優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群眾的知情權、話語權,為他們參與國家事務提供了渠道。
2、微博輿論監督的實時性
“輿論的形成本身就是個不間斷的變化過程,網絡的優勢就是自始至終記錄和保存這個過程”③。從事件披露後到社會質問再到政府介入,褚朝新通過微博進行全程跟蹤報道,包括雲夢縣地方政府及湖北省有關部門與他進行溝通結果的反饋,“[公告]針對湖北省雲夢縣部分道路破爛、基礎設施癱瘓等問題,雲夢縣委書記張漢平今天做出了讓我較為滿意的答複,明確表示責令整改”,“[再告]湖北省農辦已介入,態度積極請大家繼續關注”。這種報道方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製,令新聞瞬間傳播到人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