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廣告生態
廣告在線
作者:林牧 顧萱
【摘 要】本文以當下熱門概念——“大數據”為切入點,對“大數據”的構成及來源進行分析,並研究了大數據對廣告生態產生的影響。在大數據時代,廣告投放的效率固然能夠得到提高,但隱私的保護應引起業界重視。
【關鍵詞】大數據 廣告生態 隱私
現如今,信息社會已經步入了大數據時代,人們不僅注重信息的采集,更注重信息的深入挖掘。最早敏銳地覺察到這一趨勢的是全球著名谘詢公司麥肯錫,到了2012年,大數據(Big Data)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接受,並頻繁地見諸報端,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著名報紙均對此進行了報道。
互聯網突飛猛進的發展加速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上網人數的增加以及網民所創造內容(UGC)的增加為大數據提供可能。“在大數據處理需求時代背景下,全球存儲容量也以爆發式速度在增長。2000年全球存儲容量僅有800TB,2010年為600EB,2011年達1.8ZB,調研機構預測2012年將達到2.7ZB,2020年將飆增至35ZB。”“圖靈獎獲得者Jim Gray提出,人類社會數據量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存儲容量和處理能力的發展。”①在十年前,如此海量的數據是不可想象的,當然,大數據的“大”字不僅僅指數據量的增多,更在於對海量數據的整合以及深入挖掘,而後者對廣告生態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大數據從何而來
在信息社會,互聯網將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記錄下來,如:我們何時會打開電腦,何時會打開微博,何時會登陸QQ,看什麼樣的網站等等。互聯網通過對我們網上行為的記錄獲得各種信息,這些信息的綜合便構成了大數據。
同時,第三方的支付方式也有利於大數據的集合。在工業時代的,通常的支付模式是賣家與買家之間的直接支付,即所謂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在信息時代,支付模式則更多地轉變為第三方支付,即我們可以免費的使用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資源,作為第三方的廣告商自會替我們付費,不過這種支付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我們會被多餘的廣告打擾。不僅如此,我們還會無意間泄漏自己的諸多隱私給網絡服務商(如興趣愛好,年齡,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這是享受免費服務的代價。
大體而言,網絡服務商主要通過如下三種方式獲取數據:
1、用戶主動上傳數據
21世紀的前十年是社交網絡的時代,從美國的Facebook、Tweeter到中國的人人網、開心網、新浪微博,社交媒體風靡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這種社交主要是以熟人之間的聯係為主,所以難免要提供一些相關信息,如在注冊賬號時,我們會填寫自己的姓名、性別、郵箱、照片、畢業學校、工作單位等等,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理,網站便會大致地描繪出使用者的輪廓,而在使用社交媒體的過程中,使用者的興趣愛好、交往範圍、行程規劃也會被網站“記錄在案”,使用者的輪廓越來越清晰,久而久之,網站會比使用者更了解使用者本身。
2、用戶的網絡使用痕跡
在使用瀏覽器時,用戶會留下瀏覽痕跡,即便有時我們下意識地刪除自己的曆史記錄,瀏覽痕跡依然會存在,因為一係列網上行為都被存放在一個名為Cookies的文件中,“Cookies是一組服務商存儲在用戶硬盤上的數據。它記錄用戶訪問一個特定站點的信息,在下次登錄服務器時,由服務器取回這些信息,方便用戶的操作。”②Cookies存儲的數據包括但不限於使用者所瀏覽過的網頁地址,所感興趣的關鍵詞、用戶名稱、瀏覽頻率、頁麵停留時間等,Cookies方便了使用者,使其在第二次登陸時省去了輸入用戶名與密碼的繁瑣步驟,但也記錄並暴露了使用者的隱私,網站便會讀取這些Cookies文件並進行整理,以實現對使用者的全息還原,掌握使用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