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城市建築之病看中國文化傳播之痛(1 / 3)

從城市建築之病看中國文化傳播之痛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李思文

【摘 要】城市建築尤其是曆史建築記錄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城市改造與擴容,不應以犧牲曆史建築為代價,而應高度重視與保護曆史建築。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妥善學習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才能“走出去”,與各種文化比肩、平等交流並長久立於榮耀之地。

【關鍵詞】城市建築 城市文化 文化傳播 廣州

城市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加速進程的城市化豐富了商業形式,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意義重大。然而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容器,也是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容器。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市建築是文化傳播的手段。現在的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建築工地,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城市的建成區麵積從1.22萬平方公裏增長到2.18萬平方公裏,增長78.3%;到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4.05萬平方公裏,又增長85.5%。①截至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達51.27%。②在一連串的龐大數字背後的我們的城市,有多少真正起到了傳承和傳播中華曆史文化的作用?城市化下建築的隨意拆建,又折射出怎樣的文化困境?在席卷全國的城市化浪潮中,廣州是一個具有很強代表性的縮影,筆者以廣州為例,從以下三方麵淺析中國城市建築與中國文化傳播的關係。

一、城市建築的文化傳播功能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也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文化在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有一種以思想(精神或意識)為特征,無形的集體認同力和感召力,這種集體認同力和感召力被國際政治學者稱為‘文化力’(culturePower)”。③一個具有 “文化力”的國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將具備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一個具有“文化力”的民族,也將擁有強大凝聚力和創造力。

建築是與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緊密相關的。城市建築作為物質形態,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當人們走進一個城市,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是這個城市的建築群風格。著名城市規劃師沙裏寧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麼。”一個城市的建築能夠體現城市居民傳統或現代的生活習俗,映射該城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價值信仰、相處意識等,包含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底蘊。

在當今世界,城市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地區自信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城市建築作為城市文化的內涵之一,具有凝聚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精神的作用。它就像城市的形象語言,靜靜訴說著城市的曆史文化變遷。

就像建築塑造城市形象一樣,城市塑造著國家的形象,城市建築承載著國家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能。城市建築與景觀是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和信息載體,合理的城市建築能夠將其空間承載的城市特色傳播出去,“與更大範圍內的受眾對話。將外界的目光和客流吸引過來,從而實現城市內部與外部的連動,為城市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④,推動城市文化繁榮。而城市文化的繁榮勢必增強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國際範圍內獲得認同和追隨,促進國家綜合國力全麵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二、從廣州看中國城市建築的現狀

在中國的城市旅行時常會給人一種尷尬的感覺,這種感覺近似於“既視感”(Déjà vu)。所謂既視感,就是人類在現實環境中,突然感到未曾經曆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曆過的感覺⑤,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既視感是人們大腦中知覺係統和記憶係統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要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形成,而中國的城市顯然具備了作為“既視感”客觀刺激物的充分條件:千城一麵,萬棟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