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與發展淺議(1 / 2)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與發展淺議

政工園地

作者:袁能智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民生工程的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機遇和挑戰中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采取有效手段加強和改進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一、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一些農村黨組織和農村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與目前的形勢和黨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已經影響到黨在農村的形象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部份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不強,工作思路不清,沒有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造成工作盲目被動,對上級布置的工作消極應付,對該做的工作能拖就拖。二、部分農村幹部尤其是黨支部書記素質不高,工作方法簡單粗暴,觀念陳舊,思想僵化,仍然憑老的經驗工作,老習慣辦事;有的法製意識不強,有法不依,靠資格、靠輩份、靠族威麵子去解決問題;有的作風不民主,獨斷專行,不尊重民意;有的采取愚民政策,糊弄百姓,嚴重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三、辦事不公,引起黨群、幹群關係緊張,引發矛盾和問題,致使問題越積越深,越積越不好解決,甚至引發集體上訪、告狀、鬧事,黨的民主集中製原則不能執行,使一些工作因班子意見不統一難以開展。四、農村黨組織缺乏吸引力,黨員老化,使支部失去了活力。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黨組織隻注重抓經濟發展而忽視發展黨員,甚至長期不發展黨員,在非黨群眾中造成了入黨難,尤其是青年入黨難現象,挫傷了他們要求入黨的積極性;二是有些農村黨支部書記以種種借口阻撓青年人入黨,怕他們入黨後頂了自己的位置;三是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個別黨員幹部黨性不強,立場不堅定,存在著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和對群眾的感召力、凝聚力;四是組織製度不健全,黨內生活不正常。相當一部分基層黨組織長期不過組織生活。近年很多農村黨員外出務工經商,流動性大,黨支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更多的地方是有製度有規定,但落不到實處,黨員隊伍思想散、組織散、紀律散;五是部分村兩委班子關係不協調,存在著兩種錯誤的傾向:黨支部對村民事務大包大攬,以黨代政;村民委員會拋開黨組織的領導,憑借民選的優勢,不服從支部的領導和指導,導致兩委關係不協調,工作難以開展。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麵臨的形勢和任務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將“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空前加大對“三農”的政策、科技和資金扶持力度;把“三農”工作放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來謀劃,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施農村綜合改革等一係列戰略舉措;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黨的基層組織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創新活動內容方式,找準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在擴大黨員參與麵、提高實效性上下功夫,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明確指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方法和任務,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也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理念、職能手段、整體功能及黨員幹部的能力作風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權威、整合社會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創新和發展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通過大力創新理念、創新舉措、創新機製,在探索中尋找新的路徑,在突破中求得新的發展,使各項工作不斷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1、把整合農村社會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政治使命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正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統一規律,既要適應農村的經濟基礎,以拓寬自身發展之路;又要圍繞經濟基礎,調整黨組織建設策略,通過調節和完善各種關係來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始終代表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各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務必著眼於鞏固農村上層建築,堅持把整合農村社會作為重要的政治使命。一方麵,以獲取政治資源來統籌經濟社會資源。堅持不懈地用先進的思想理念,政治理論與科學技術武裝黨的基層組織,全麵提升基層黨員幹部素質,不斷擴大黨的組織與工作覆蓋,健全黨在農村的組織體係和組織製度,鞏固陣地建設,健全組織功能,創新科學民主的執政方式與領導方式,對農村各組織、人員、工作、資產關係實行製度化設計,科學化界定、規範化發展。另一方麵,以擴大群眾基礎來鞏固執政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既立足現實把農村黨員、幹部隊伍作為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骨幹,又著眼把廣大農村群眾作為推進黨組織建設的力量之源,充分發揮群眾的實踐主體與價值主體作用,擴大在群眾中選人的視野,通過創新黨員發展與幹部選育機製,著力把一大批農村經濟能人、文化新人,社會賢人培養成為“政治紅人”,切實將農村各類人才和廣大群眾聚集到黨的旗幟之下,鞏固黨在農村執政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