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800塊袁大頭更是一筆不菲的財富。
可在早前,為買郭六合2分大的窄溜溜院子,可新爺爺甩出800塊袁大頭,用他的話說是“不爭(蒸)饅頭爭(蒸)口氣!”
因為,廟背後秦十二從中使壞,以郭六合的2分院子為由頭挑起事端;廟前頭秦姓人向十二先生發起全麵進攻。
據秦王寨秦姓族譜記載,天神爺廟前秦姓和天神爺廟後秦姓本是一個始祖;秦姓始祖從什麼地方遷徙秦王寨,已無法考證;秦姓始祖是漢人、番人、還是漢番聯親後的混血人,也已無法考證。
族譜隻記載:秦姓有兄弟倆,老大秦時恭;老二秦時儉,繼承祖業,在秦王寨務農為生。
族譜上的記載和秦可新後來的考證十分吻合。
秦可新曾經考證出秦王寨秦姓人家給秦始皇放過馬,秦朝滅亡後馬場消失,秦姓人便留在秦王寨以農為生。
秦姓族譜沒有向前記,而是往後載,才有了秦時恭、秦時儉這樣的“頭輩”先人。
秦時恭、秦時儉不是秦王寨秦姓的始祖,卻成了秦姓族譜上記載最早的人。
秦時恭和秦時儉做了秦姓族譜的奠基人,兄弟倆被記入族譜的聖跡卻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秦時恭、秦時儉傳世五代後,祭祖之風盛行,秦時恭、秦時儉的後人便各自為他們的先人修了祠堂。
秦時恭為大,祠堂建在秦王寨南門外叫南園祠堂;秦時儉為小;祠堂建在秦王寨北門外;稱北園祠堂。
頗具玩味的是,其他地方修建祖祠,一個姓氏修建一座祠堂。
秦王寨一個秦姓,卻修了兩園祠堂;真是十畝地長出一根高粱杆——別苗子。
從兩園祠堂落成後的那一刻起,秦姓南北兩園子孫便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久而久之,形成兩股水火不容的勢力。
秦王寨除了秦姓,還有張、王、李、趙、牛、馬、胡、康、簡、習、辛、田、郭、陳等二十多個雜姓;這些雜姓隻有張姓能撐起門麵,其他姓全是螻蛄子叫天,成不了氣候;可他們必須找個大姓做後盾,以免被其他大姓欺負。
這樣以來,二十多個雜姓有的和南園祠堂結友;有的與北園祠堂投緣。
清朝末年,北園祠堂出了個不是人物的人物姓秦名光耀;由於在同輩兄弟中排行十二,還在集賢書院讀過書,人們都叫他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秦光耀有八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裏麵都帶一個來,依順序排列便是:大來、二來、三來、四來、五來、六來、七來、八來。
十二先生不無炫耀地說:“楊繼業八條兒英雄好漢;秦光耀八條兒改地換天!”
那時候,秦可新的爺爺秦升田從太白山學藝回來,在馮玉祥隊伍裏做了幾年武術教頭,掙了了幾千枚袁大頭。
手中有了銀錢,秦升田就想:三個兒子世和、世雄、世亮都已娶妻;世和、世雄還有了孩子;老祖宗留下來的幾間破房子難能維係,得增添幾間房子才行!對,就蓋一座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