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路語(3)(2 / 2)

康素素驚歎一聲說:“可新兒,天色不早啦,我們回家去,晚上給你娘說說說,明日我倆去賣饃……”

說言未了,便見秦可新驚呼一聲:“不好,我大事忘啦!”

康素素一怔,問:“多大的事情,用得著這樣著急?”

秦可新說:“今上午吃飯時,我娘說今晚上推磨子磨麵;我顧了練習功夫和接你,竟把這事給忘啦!”

康素素格格一笑,說:“我還當什麼事哩,原來是推磨子!”

康素素說著,把手往前一指,道:“可新兒頭裏走,我回家後整理整理,也過來幫你推磨子!”

秦可新見說,急道:“推磨子這事豈能麻煩素素姐!”

康素素把秦可新往前推著說:“你快走吧,什麼麻煩不麻煩的……”

秦可新家的磨房裏,早就響起“呼呼隆隆”的石磨聲。

兩塊大石頭鑿成的石磨子上下咬合著,有節有奏地轉動,將倒在磨子上的小麥從磨眼抖落下去粉碎成顆粒狀,再從磨縫裏擠壓出來;傾注在土坯堆砌起來的磨台上,仿佛從河蚌裏掏出來的晶瑩珍珠。

百年不遇的大災害後,蕭條多日的鄉村終於煥發出一種生氣;一種對生活追求的生氣。

公元1963年,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一個重要年份。

因為這一年,備受饑寒的共和國子民,終於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了;盡管這種食物還是微不足道,可是吃糠咽菜的日子畢竟漸漸遠去。

1963年,對秦可新家來說也是值得紀念的一載,這一年他們家饅頭作坊開始運作。

這種小本經營的饅頭作坊,要是用二十一世紀的新經濟名詞詮釋,那就是創辦小微企業;國家會從各方麵給予大力支持;譬如小額貸款;譬如減免稅收;譬如法律援助。

可在那時,隻要能讓你辦,便是阿彌陀佛!因為階級鬥爭無處不有處處有的口號喊得漫天價響!人們似乎感覺到,不勞動不生產,整天你打他,他鬥你,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秦可新他爹秦世亮不想趟洪水,想幹些養家糊口的實事兒;因此,才有了建構麵食小作坊的動因。

之所以生出這種動因,一個是秦世亮對時局的判斷;第二是想為大兒子秦子新謀求一份職業。

當時積石原上相鄰的三個縣——岐陽、眉塢、淩風,在執行政策方麵大相徑庭。

淩風、眉塢則不一樣;尤其是淩風縣,由於執政者是唯物主義者趙光明;老百姓把黑胡同變為明市,公開出售自己的產品和物資。

就是在這種時局混亂的形勢下,秦可新的哥哥秦子新從城裏的學校回到家裏。

秦子新在城裏上的是一所航空學校,本來畢業後可以吃商品糧,安排到航空戰線工作。

可在這一年裏,中蘇關係僵化了,蘇聯撤走專家、資金、設備,學校辦不下去,隻好解散。

學校解散後最被虧欠的當是那些從農村考進來的學生。

這些學生指望通過上學,實現從鄉村向城市的跨越;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待遇。

然而他們的夢想一夜之間破滅了,隻能從農村來,回農村去。

秦子新上了十年學,對侍弄莊稼一竅不通,秦世亮便想讓兒子做點小本生意。

於是便選擇了饅頭製作,因為秦可新的娘秦周氏在羅鎮娘家做姑娘時,就和母親製作過蒸饃;重操此業,當為行家裏手。

民以食為天,隻要蒸饃製作出來,就不發愁出售和變賣。

蒸饃作坊又是船小好掉頭,運營資本小,便於操作,而且風險小,賺個針頭線腦錢還是有把握的。

秦世亮的決定,得到秦周氏的積極響應,饅頭作坊便就不動聲色地運作起來。

既然是作坊,那就得做,得賣;秦世亮夫妻無疑要承擔製作任務,大兒子秦子新責無旁貸地要承擔出售、變賣重任。

出售變賣一個人似乎顯得單薄,秦世亮考慮再三,隻好讓在縣城上中學的女人秦雲雀休學,和她哥秦子新一起賣饃。

對於正上五年級的秦可新,秦世亮不想打擾,因為他是男孩兒,學習很是上進。大兒子秦子新已經不能做學問了,秦世亮把希望寄托在秦可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