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翠綠的青紗帳吸引住秦可新的眼球,也可能是挺拔的玉米杆兒遮擋了太陽的強光,使秦可新有了一塊乘涼的地方;隻見他把身子貓下去,躲在密實的玉米葉子下麵,不向前趕路了。
大太陽在空中火火地發著威,挺立在陽光下的玉米杆兒發出“噌噌蹭”的脆響聲。
秦可新禁不住啼笑起來,心中說道:“啊呀呀,可新兒真有福分,今日能親耳聆聽玉米拔節的脆響聲?真乃三生有幸喲!”
秦可新興奮地尋思一陣,又想起玉米這種作物原來生長在南美洲;要不是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後引進到歐亞大陸;歐亞大陸上的老百姓恐怕還會在饑餓中煎熬?從這個角度講,哥倫布可是偉大的英雄……
秦可新漫無邊際地遐思一陣,不禁想起去年這個時候,他和康素素前往岐陽縣五丈原賣饃的情景來了。
去年這個時候上五丈原賣饃,完全是康素素的主意;康素素之所以提出來去賣饃,那是為了償還自己虧欠的那筆良心債。
說是良心債,無非就是秦可新送康素素去縣城上學時,在他娘蒸好的饃饃叵藍中拿了15個白麵饅頭。
秦可新至今還記著康素素說的那些話:“白麵饃饃有多金貴?你爹上山爬梁,才把麥子糴回來;扛回家磨成麵;你娘才一籠一籠地蒸成饃;再由你哥和你雲雀姐拿到黑胡同上去賣!一塊饃賺不到一分錢!你一下子拿了15個白蒸饃,一塊蒸饃如果賣一塊錢;15個就是15元;15元錢,要你哥你姐賣1500個饃饃!可是我倆要是一塊蒸饃賣一塊二毛錢,一塊蒸饃賺2分錢,800個饃就能賣16元!16元比15元多一塊;我們不僅能補上那筆損失,還能賺一塊錢哩!”
在康素素的慫恿下,秦可新和她一起上五丈原去了,在那個叫龐豔林的工人師傅幫助下,他們兩人很快把所帶的饅頭出售完。
可是在返回途中天卻黑了,秦可新想和康素素找家旅館休息一夜,卻遇到不少麻煩;由於兩人沒有介紹信,那些旅館都不讓住。
在一個胖大嫂的指引下,秦可新和康素素來到一個車馬店,竟然遇上更大的麻煩。
然而就是那一晚上的麻煩,才使秦伯邕親自來秦王寨召開了全地區發展生產,壯大經濟現場會。
自從家中雇請了幫工,秦可新才能專心致誌地複習功課,去考中學。
毋容置疑,那時候考取中學是很嚴格的,甚至比二十一世紀考取大學還難。
現在大學的錄取率是70%,也就是說,70%的高中生能夠上二本以上的大學;剩下30%也能上專科學校和技工學校。
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農村高小畢業升初中的比例隻有1%、2%、即便在城市,恐怕也不會超過20%。
從這個層麵講,那時候一般學生上完高小做工務農是很正常的事,一個村裏能出幾個初中生,已經很不錯了;出個高中生,那是稀物;出個大學生,就是範進中舉……
秦可新正在玉米地頭上一邊乘涼一邊想著心思,卻聽悠長的玉米地頭那邊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這個時候的田野應該很少有人走動的,聽見腳步聲的秦可新頓時警覺起來。
他站起身子,把眼睛朝聲音響來的方向看去,很快,便聽腳步聲拐過一個小彎;秦可新搭眼去看,竟然是康素素。
“素素姐,怎麼是她?”秦可新禁不住叫出聲來,未等那一邊康素素反應過來,他便就連聲呼叫著“素素姐……素素姐……”向康素素奔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