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一個人年紀老了,難免耳聾眼瞎,行動艱難等情形,或者有些疾病,全靠有他的子女在身邊,可以服事他,奉養他。假使做子女的都各管各去了,這老病的父母交付何人?
講到報酬的道理,子女幼時不能自生自養,全靠父母撫育,那麼父母老了,不能自生自養,當然應該由做子女的去服事奉養,這是所謂天經地義,豈可另外居住,拋撇父母不管呢!”
伏羲氏道:“照你這樣說起來,子女都應該服事父親,奉養父母,這是不錯的。但是,女子既然嫁到男家,那麼她的父母哪個去服事奉養呢?難道女子都是沒有父母的嗎?”
女媧氏道:“我所定這個法子,也是不得已的法子,因為各方麵不能麵麵顧到,隻好先顧著一麵,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呀!
況且照我的法子做起來,也並非沒有補救的方法,因為那女子的父母,不見得隻生女兒不生兒子的,假使有兒子,那麼女兒雖去嫁人,兒子仍舊在家裏服事奉養,何愁沒有人呢!
如果竟沒有兒子,那麼也可以使男子住在女子家裏,不將女子娶過去,或者女子將父母接到男子家中去,或者將所生的兒女承繼過來,都是個補救之法,不過是個變例罷了。”
伏羲氏道:“你所說男子必定要娶,女子必定要嫁,這個道理,我明白了。
但是在那嫁娶的時候,另外有沒有條件呢?”女媧氏道:“我想還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正姓氏,第二個是通媒妁,第三個是要男子先行聘禮。”伏羲氏道:“何以要正姓氏呢?”
女媧氏道:“夫妻的配合是要他生兒育女,傳種接代的,但是同一個祖宗的男女卻配不得夫妻,因為配了夫妻之後,生出來的子女不是聾就是啞,或者帶殘疾,或者成白癡。就使一時候不聾不啞,不帶殘疾,不成白癡,到了一兩代之後終究要發現的:
或是愚笨,或是短命,或是不能生育。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叫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真是曆試曆驗的。細細考察起來,大概是血分太熱的原故。所以我說,第一要正姓氏,凡是同姓的,一概禁止他們相配,大哥你看錯不錯?”
伏羲氏道:“不錯不錯。那第二個條件通媒妁,又是什意思呢?”
女媧氏道:“這是鄭重嫁娶的意思。我看現在男女的配合實在太不鄭重了。他們的配合,可以說全是由於****的衝動,而沒有另外的心思。
男女的****本來極容易衝動的,青年男子的****尤其容易衝動,他們既然因****衝動而配合,那麼一經配合之後,****衝動的熱度漸漸低落,就不免冷淡起來了,久而久之,或者竟兩相厭惡起來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進得太快的,退起來也必定極快,結合得太容易的,分散起來也必定極容易。所以那種自由配合的夫妻,自由離異的也是很多很多。
夫妻配合,原想他組織一個永遠的家庭,享受永遠之幸福的。如若常常要離異,那麼永遠之家庭從何而組織,幸福從何而享受呢?
我現在想出一個通媒妁的方法來;媒是謀劃的意思,妁是斟酌的意思。男女兩個,果然要嫁要娶了,打聽到或者看見到某處某家有一個可嫁可娶之人,那麼就請自己的親眷朋友或者鄰裏,總要年高德劭,靠得住的人,出來做個媒妁,先商量這倆個人到底配不配,年紀如何,相貌如何,性情如何,才幹如何,平日的行為如何,一切都斟酌定了,然後再到那一方麵去說。
那一方麵,也如此請了媒妁,商量斟酌定了,大家同意,然後再定日期,行那個嫁娶乏禮,一切都是由兩方媒妁跑來跑去說的,所以叫做通媒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