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論劍
作者:陳曉東
藝術表演團體的體製改革,是我國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發達城市國有文藝院團的體製改革已全麵推進,蓬勃發展。全國各地湧現出了大批新型演藝市場競爭主體,演藝領域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那麼針對欠發達地區藝術團體的改革路徑將在何方呢?
首先,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不論是發達或欠發達地區的藝術院團,都始終肩負著活躍城鄉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擴大地方對外影響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一係列重要責任,更是新時期推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僅縱觀欠發達地區藝術團體,大多屬於地方政府主導下的文化事業單位,財政實行的是70%或80%的差額補貼供給,其餘經費僅靠一些少量演出、設施租賃或向上爭取等辦法做收入來源,從而來填補和維持在編人員和招聘人員的工資發放。多年來,在盡力解決在編人員和招聘人員的工資問題後,經費上就無力支撐業務建設,因此造成設備陳舊,設施嚴重落後的不良現象。更多處於隻求生存,難求發展的困境之中。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眾所周知,西部不同於中東部地區,不同之處當然也包括藝術團體的演出市場、經濟收入、人才資源和地利優勢等等,這些方麵與發達省份相比都存在著天壤之別。就甘肅酒泉市歌舞團為例,多年來,該團以突出“敦煌特色、民族特點”為辦團宗旨,在當地曆屆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自主先後創編演出的大型曆史舞劇《蘇武牧羊》、大型民族舞劇《情係萬佛峽》、大型舞蹈詩《大漠長河》、以及去年新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水月觀音》等劇目,均在近十多年曾先後榮獲全省新創劇目調演最高項獎。為使這些獲獎劇目能贏得一些經濟效益,該團在本團劇場采取商業演出,並發動演員去當地各單位跑票,每張票僅售20元或10元,演員們磨破嘴、跑斷腿,最終的演出場次和演出收入很難如願。其主要原因筆者認為,首先是當今社會的電視、網絡等各媒體的舞台藝術日趨昌盛,以該團現有落後的設施設備和人力資源,跟本沒有任何足夠的吸引力來促使觀眾消費。當地旅遊資源盡管豐饒,但不具有像杭州的“未來世界”、成都的“世界樂園”、深圳的“世界之窗”等能適應旅遊業演出的景區景點,加上該團更不擁有“名人名家”效應。所以,欠發達地區藝術團體要走市場化道路可謂舉步維艱。
其次,我們還應考慮到,在藝術團體運營規律中,普遍存在著演職人員藝術壽命短人員更新快的特點,這些團體常年因受人員編製限製,很多年輕演員進不來,老的出不去,嚴重造成人才斷檔與閑置並存現象。在薪酬分配上,一些年輕演員或臨聘演員出現唱主力現象,但他們現實工薪遠低於現在不上台的賦閑人員工資,在編人員內部也常年形成業務貢獻與薪酬極不匹配,嚴重存在“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和不幹一個樣”的大鍋飯現象。這些現狀和問題,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任何生產需要,因此藝術團體的內部體製改革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麵對欠發達地區藝術團體的改革,我們更應注重“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區別對待,切實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更應以體製機製創新為重點,強力避免改革後出現停頓不前或倒退局麵。
在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重要機遇時期,我們更應著力強調從實際出發,把實踐作為檢驗改革成敗的標準。對於任何組織,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組織效率,改善生存狀態,為更好地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編 輯董酒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