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末時新小說集》研究概況(1 / 2)

《清末時新小說集》研究概況

文學評論

作者:嚴麗萍

摘 要:1895年5月,傅蘭雅舉辦了一次新小說征文競賽,要求征文需針對妨礙社會進步的 “三弊”——鴉片、時文和纏足,並提出救治良方。此次征文競賽共收到全國各地來稿162份。然而,這批參賽作品隨著1896年傅蘭雅的離華而消失,直到2006年在美國東亞圖書館被發現,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才與世人見麵。本文主要從《清末時新小說集》的產生、發展、概況,為學界更全麵地呈現這批清末“時新小說”。

關鍵詞:《清末時新小說集》;產生;發展

作者簡介:嚴麗萍,女(1989.12-),江西鷹潭人,文學碩士,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1

一、《清末時新小說集》產生背景及其發展

韓南在《“小說界革命”前的敘事聲口》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事實上,我想辨明,對現代中國小說的誕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時間實際是1895年,就是損失慘重的中日戰爭和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之後,而不是梁氏宣言發表的1902年;1895年後的幾年應當被視為先於小說革命而興起的第一波創新的浪潮。”2韓南認為“創造全新小說的第一股直接動力來自傅蘭雅”。1然而,為什麼說這第一股直接動力來自傅蘭雅呢?這是因為,在1895年5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後,在年輕知識分子當中激起了改良主義思潮,傅蘭雅趁著改革的呼聲興起了一場“時新小說”有獎征文比賽,號召國人抨擊危害中國社會的“三弊”——鴉片、時文和纏足。1895年5月25日之後,傅蘭雅分別在《申報》、《教務雜誌》以及《萬國公報》上刊登了征文啟事,征文活動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來稿162篇,其中2篇因涉及淫詞豔語,被傅蘭雅直接退回,剩下的文稿隨著1896年傅蘭雅離華赴美而漂洋過海,被傅蘭雅帶到了美國加州大學。直到2006年11月22日,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發現了傅蘭雅遺留下的這批當時參賽的150篇原稿並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1年結集出版,由周欣平主編,共14集。世人才得以真正目睹這批沉封百年的“時新小說”,並不斷出現相關的新聞報道和文獻研究。

二、《清末時新小說集》基本概況

《清末時新小說集》經過對原始文稿的整理再現,一共收集出版了148篇當時參見征文比賽的“時新小說”,但是,這些時新小說存在著體例不一、涵蓋麵廣、以改良社會為目的、宗教色彩濃厚等特征。

1.體例不一。時新小說有獎征文活動共收到162篇稿件,經過整理出版的共有148篇。在傅蘭雅選定的20部獲獎作品中現僅存15部,有5部已佚失。其中包括第一名、第五名、並列第十名的兩部作品和第十一名中的一部作品。《清末時新小說集》的編輯體例是按照一獲獎小說,二未獲獎小說,三議論文章來劃分的,其中獲獎小說有15部,收集在前五冊中。未獲獎小說41部,收集在第6-10冊中,議論文章92篇收於第11-14冊。但是,未獲獎小說並不全是小說。比如,第9冊《遊亞記》說唱兼用;第10冊《三清案》為數篇歌詞成篇,《論足歌鴉片歌論時歌》、《五字新論》、《俗弊宜除》、《時新覺世歌》純是歌詞,另外,陳恒新《無題》為三篇議論文加上三篇歌詞,《三戒合傳》則說唱相間的如同小戲一般。第11-14冊的議論文章中同樣存在雜糅難辨的文體,有文、詞、詩、歌、唱曲等不同形式,當然,也不乏徐樂水的《時新小說》這種符合小說體裁而被劃分為議論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