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塔·米勒的創傷經曆與其文學創作(1 / 3)

赫塔·米勒的創傷經曆與其文學創作

文學評論

作者:黃悅

蘇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 蘇州

摘 要: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她所創作的作品大多都以她的創傷經曆為素材,描寫了一個充滿冷漠、苦難、背叛、集權、暴力、恐懼的殘酷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不斷被扭曲和摧殘的人類靈魂。本論文選取米勒各個時期的小說,通過文本細讀展開研究,並結合其生活背景,探討她的創傷經曆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赫塔·米勒的;文學創作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2

一、童年記憶中的創傷

赫塔·米勒之所以能夠創作如此之多的文學作品,與她童年的缺失性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她的母親整日都生活在父親的打罵之下,隻會以淚洗麵,從來沒有給過她正常的母愛。父親更是與酒相伴,除了希特勒和德意誌,對其他的事物一概沒有興趣。祖母的心裏隻有她陣亡的兒子和經書,而祖父則時時刻刻都掛念著他那被沒收的田產。家庭從來都不是米勒幸福的港灣。米勒生活的村莊,也因為血統和種族的關係,受到了來自羅馬尼亞族的排擠和孤立,並且背負上沉重的集體罪責。再加上族裔內部奉行的德意誌精神和人們的冷漠、虛偽、背叛等等,使得米勒童年一直都生活在恐懼的氣氛中。無愛的家還有恐懼的村莊,造就了米勒的童年創傷,也造就了一個偉大的作家。

米勒就是以她童年的創傷經曆為素材,創作了她的第一部作品《低地》,從而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而她的第二部作品《壓抑的探戈》也是基於她生活的家庭和村莊而創作的。

1982年出版的《低地》是赫塔·米勒的處女作,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說集。但是,在羅馬尼亞出版的這一版本遭到了當局政府的重重審核和大幅刪改。米勒托人將原稿偷偷帶出羅馬尼亞,並於1984年在德國以同一書名出版。《低地》在德國的出版引起了轟動,批評家們也好像在米勒的作品中發現了新大陸,因為此前,幾乎沒有人注意到羅馬尼亞講德語的巴納特地區的文學。

這部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集以米勒童年在羅馬尼亞巴納特邊區的德語村莊的童年生活為素材,從一個兒童的眼光看待家庭、村莊和社會上發生的一切,描寫了集權統治下的社會弊端和世態炎涼,有力抨擊了齊奧塞斯庫獨裁政府。晦澀的語言、意象的扭曲、跳躍的情節、詩化的文風造就了米勒獨樹一幟的政治文學藝術品,從她的首部作品《低地》開始,這些特點就像是融入了她的文學生命一樣,一直延續在她的作品中。

《低地》中的短片小說《我的一家》以簡單而明了的話語勾勒出了組成這個家庭的成員,用“我的父親和另一個女人還有另一個孩子”和“我才是另一個男人的孩子”等文字,揭露了家庭成員內部令人不齒的血緣關係和婚外戀。敘事者暗示,我的父親有個情婦;而我是母親和郵遞員的孩子;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結合是亂倫;母親和舅舅其實都不是外祖父的親骨肉;外祖母是曾外祖母和另一個男人的孩子。這個看似簡單而實際暗藏著種種醜陋、出軌、背叛的家庭是一個婚姻偽裝下的謊言。

二、 極權統治下的夢魘

在羅馬尼亞不堪回首的經曆是米勒心中永遠的傷痕,也是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就像是米勒自己在一次采訪中說的:我的很多書都是寫獨裁的,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懂,別的我什麼都沒見過。所以我一直沿著同一個題目寫作。我的第一本書描寫距城市三十公裏外的村莊。我一開始就在寫過去。……我的寫作一開始就將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攪成一團。從此之後,米勒的創作靈感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她的作品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特別是移居到德國之後,米勒擺脫了秘密警察的監視、跟蹤和搜查,開始了對於羅馬尼亞,這個用社會主義麵具來偽裝自己獨裁統治實質的國家的公開的揭露和批判。

稍微對米勒了解一點的讀者都會知道,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圍繞集權和獨裁這個主題而展開的,其中小說有四部,分別是《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雞》(1986),《狐狸那時已是獵人》(1992),《心獸》(1992)和《今天我不願麵對自己》(1997)。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的寫作層麵是那個巴納特施瓦本的村落和我的童年。……後來,是那個集權主義國家羅馬尼亞。這個國家讓一切經曆都保留著自己的本身,因為權力的視線可以超越一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後來稱之為‘集權主義’和‘國家’的東西,隻是一個偏遠的可以被忽略的村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