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下流行的民歌現象
藝術研究
作者:胡海燕
摘 要:本文主要談談民歌與傳統表演歐諾個形式到內容上的迥異,以及邁向時尚、走向市場的情況。
關鍵詞:流行;民歌;時尚;元素
[中圖分類號]: 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民歌手的夢想就是一個人類自古以來就向往的烏托邦,以及為了走進這個烏托邦麵對現實種種阻礙而發出的一次次的呐喊。按以往的推測來看,民歌可能是消費者最不關心的一種類型,它是那種土得掉渣,隻有學者才會去關心的東西。然而,在近幾年的舞台上和各種旅遊景點中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歌表演者競相上台亮相,人數眾多,當然水平也就各有高下,那麼真正的民歌是什麼樣的呢?
關於民歌的定義我們可以寬泛地把它定義為民間歌曲,即廣大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勞動中表達思想感情、記錄自然人文狀況的一種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再深一步分析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漢民族據其地域特有的自然風光和積年形成的生活習俗而產生的歌曲,比如陝西民歌就是一個典型。常年的窯洞生活和歌詞中黃土高原特有的風光使我們很容易就辨認出陝北的特色。前幾年一位來自陝北的農民,憑著一副好嗓子被某記者挖掘,頻繁出現於各大媒體講述自己傳奇的經曆並當場獻藝,確實很有味道,據說之後曾拜專業教師學藝,也出了專輯,但後來也就沒了下文。可見純粹的民歌想要在現今的市場中立足並非易事。另一類是少數民族歌曲,這裏的情況就更為複雜。少數漢族人因與少數民族聚居區比鄰,所以幹脆就走少數民族歌曲的路線。更多的情況是歌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人士,身兼詞曲演唱數職於一身,通常還隨身一把本民族所特有的樂器。專輯也多是耳熟能詳的“名歌”+自創民歌模式,可見其製作公司的良苦用心。不得不多提一句的是,少數民族歌手中組合的比例相當高,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從最膚淺的理解上是人多力量也大,但相對於流行音樂的強大走勢,作為來自遙遠邊疆地區的歌手很難會有贏得大眾芳心的優勢,倒是組合既能優勢互補,又能凸顯民歌中的諸如和聲等音樂技巧,更深的層麵我大膽猜測是來自一些少數民族原本的生活方式或儀式就是類似集體的合唱這接近於原生態的文化形式。以上就是對民歌所呈現形式的簡單
分析。
民歌是一種常規生活的反叛。一種背道而馳的流行。它樸素的歌詞和帶有特色的旋律配上適當的服飾點綴,無疑是其之所以吸引大眾眼球的最佳答案。我們在一陣高過一陣的“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浪潮聲中開始反省在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究竟還有多少民間的音樂瑰寶被埋置於沙土之中而失去了奪目的光彩。接下來一些多年生活在僻壤的民眾被幸福的雨點砸在頭上,平日裏勞作和農閑時的小調竟被一一記錄下來,有的甚至因此第一次踏進省城,走到了國家的舞台之上。甚至可以得到價格不菲的報酬,部分人也借此走向了職業化的道路。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重視,部分流失在民間多年幾近消亡的歌作借此機會不僅得以幸免,還可以發揚光大。這種自上而下的政令有效且迅捷地完成了民間藝人和學者們幾代人的夢想。然而令我們驚異的是經過包裝後的民歌終逃不過“無形的手”的操縱,像一盤沙拉,很多東西被攪拌其中,最後再撒上一點特有的民俗特質,極盡賞心悅目之能。我們會在一些景點無論是九寨溝的民間樂團還是麗江古城的納西古樂,深圳的民俗村都可以明顯覺察出濃厚的商業氣息。我想我們沒有資格去指責這些表演者,是他們懷著泥土般清香的心邁入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來,他們也因此而有了可 能富庶的生活。的確他們的到來給這個充斥著情愛恩怨旋律的城市上空帶來了異樣的聲音,它喚起了人們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和對人類先民前科學時代的思念與向往。麵對民歌作為一種民俗現象活躍於市井鄉間,我們不禁要陷入沉思。“民歌的作者首先是個人,其次是群眾;個人草創,群眾完成。民歌都活在口頭上,常在流動之中。它的活著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創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大師朱光潛曾這樣描述民歌,我們深知他對民歌的定義即民歌的生命力蘊藏在民眾當中,並且要不斷地去完善改進它。隨著民歌被推進歌海當中,它的民間性比起要生存就要適應規則來說,就不免顯得勢單力薄了,如果再不主動剔除一些,增加一些,溺水情形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了。民歌作為民俗的一種,日益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但就舉辦民歌節這一舉措來講,它贏得了國際上的很多好評,也迫使 我們去思考民歌中變與不變的生存之道。 民歌從來都是頑強的,世世代代,綿延不絕,從來就沒有什麼溫室可以供它躲避風雨。民歌的產生過程本來就不是流水線上的產物,也沒有某些人故意懷著某種目的去製造,它的質地本是清新自然。我們喜悅於民歌這一古老藝術祥式的勃興,但它的興起總是有如潮汐般,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殘卷而退。我們更希望看到有生命力的民歌永遠有屬於自己的一角舞台。尼采曾特別強調民歌的藝術價值,因為他相信“我們在民歌中發現這種創造動力和蹤跡,正如在音樂中發現一個民族各種祭奠活動的蹤跡一樣。”我們必須承認,消遣性接受藝術的方式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受眾很難有長久的凝聚力來關注某一單純的藝術樣式。我們無奈於這樣的現實同時也不必妄自菲薄。民歌悠揚的歌聲中所蘊含的自由與單純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和向往。正如開篇提到的那樣,人類賦予民歌以高遠的精神寄托,這是任何其他的樂種所不能與之比擬的,它不僅有著豐厚的曆史感還有著特定的民俗民風即深遠的文化內涵裹挾其中。正因為如此看重人類的這一筆精神財富,一旦發現有“偽民歌”大行其道,很多人就會立即憤而攻之。民歌這一承載著人類夢想的藝術形式,必將會有一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