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易經》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
文化論壇
作者:周學溢
摘 要:《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內容廣大精微,包羅萬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對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華養生文化深受其啟發,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筆者從《易經》的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麵出發,探求中華養生文化的淵源,針對其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作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易經;中華養生;觀念;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豐富多彩,在漫長曆史中,中華民族不斷向往和追求保養生命以達長壽的願望,總結積累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
《易經》廣大精微,包羅萬象,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觀念、思維方式都對中華養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分別闡述如下:
1、觀念
1.1 陰陽觀、五行觀
《易經》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中國古代先賢對宇宙現象及其運動的抽象表述。世間萬物及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陰陽交互作用的結果。
《易經》盡管沒有完整明確五行觀念,但是《周易》經傳卻提出以五為貴觀念、南火北水觀念、天地之數各有五的觀念等。漢代起易學家開始以五行觀念解釋易經,使五行觀念成為易學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觀念。
這些觀念深深影響著中華養生觀念—“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如五行對應五髒、五行對應五味、五行對應五情;傳統養生觀講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這都是陰陽觀、五行觀的體現。
1.2 動靜結合觀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剛柔者,立之本也。”都旨在闡述動靜相反相成的屬性,卻二者缺一不可,動靜結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於運動,這樣的養生觀念我們耳熟能詳,《呂氏春秋·盡數》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的記載,側重於強調運動的重要性。
然而,古聖先賢中也不乏坐禪打坐、閉關修煉以求長生的例子。其本質在於追求恬淡虛無的境界,傳統養生觀念稱之為“守神”,認為智慧是寧靜到極點自行透出來的。這就側重於強調了靜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於靜止還是生命在於運動呢?《易經》早已給出了答案。
1.3 預測與防範觀
眾所周知,《易經》是一本富含占卜與預測知識的書籍,《小過卦九三卦辭》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的記載,意在在沒有產生失誤前要加以防範,放縱會傷害他,那就凶險了。《離卦初五卦辭》:“履錯然,敬之,無咎。”說錯誤一開始,就要認真對待,便沒有災禍。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預測性及防患於未然的思想。《易經》於隱處、微處著眼,啟發著後世人,能對身體未卜先知,防患未然,並有意識的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為未病先防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
1.4審美觀
《易經》的濃縮化、韻律感的語言表述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也是頗為深廣的。《易經》語句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結構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後人對文字的審美標準,後世的中醫養生論著大多延續了這一特點,多以四字為一句,表述多頗為上口。
2、思維方式
2.1 象術思維
《易經》是以符號和數的概念來認識、推斷、預測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規律,象術思維是《易經》特有的思維方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維的時候總是伴隨著數的形成,兩者是合一的,是數中有象,象中含數,由數推象,由象得數,互為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