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暮年(1 / 1)

宗師暮年

步入晚年之後,張支雲一直堅持著身體的鍛煉,風雨無阻、雷打不動。

爬山是張支雲每天的必修課,這不僅僅是為鍛煉身體,更是因為那山上有他後半生的無盡情結。

遵義城東、湘江河畔有一座大山叫紅軍山,張支雲每天都要帶著老伴爬一趟紅軍山。

紅軍山原名小龍山,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後,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年初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遺骸,先後找到了19名軼名烈士。為了紀念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 遵義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小龍山修建紅軍烈士公墓。1954年將遠近聞名的“紅軍墳”由桑木埡遷來這裏。

1957年,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致函貴州省委,提請務必找到他的親密戰友鄧萍的遺骸(鄧萍,1908年出生於四川省富順縣。1930年,鄧萍出任紅3軍團參謀長,兼任紅5軍軍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麵軍開始長征後,鄧萍協助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指揮部隊擔任右路前衛,掩護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實施轉移。1935年,鄧萍在指揮紅3軍團先頭部隊攻占遵義城的戰鬥中,不幸被敵人子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27歲)。經省、地、市黨政軍的共同努力,1958年,終於在鬆子坎找到鄧萍原墓,並將其遺骸遷到小龍山上。

同年,遵義市政府報請上級有關部門興建“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經上級部門研究後獲得批準,同意撥款30萬元,在遵義市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碑。1958年9月,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正式動工興建並於次年初竣工。陵園劃定範圍為103畝,始建盤山車道和289級石階,由湘江河邊的公路直通陵園的紀念活動平場。

在陵園正中,用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了一座墓室,並在清明節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龍山石砌墓室內,彭德懷親筆修訂了鄧萍簡曆,張愛萍親筆為鄧萍烈士撰寫了墓誌銘,以誌永久的紀念。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亦將找到的其他紅軍烈士遺骨遷葬此地。

紅軍烈士陵園在小龍山落成之後,當地民眾便將小龍山叫為“紅軍山”。

“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與“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紀念體係隔江相對,彼此輝映。這裏成為遵義廣大人民群眾緬懷革命先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和各種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市人民政府興建了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碑的正麵是鄧小平同誌手書的豎寫“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

從茅台酒易地試驗之初,紅軍山就是張支雲經常去的地方,因為這裏有他的無盡情結。

張支雲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崇拜為中國革命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工農紅軍。後來,為茅台酒易地試驗他來到了遵義,到遵義後沒幾天,他就專程去了紅軍山,緬懷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在紅軍山上,他意外地發現了那裏有釀酒必用的紅泥。

試製酒的實驗初期,釀酒過程中所有要用的東西都要從茅台拉,就連封窖用的紅泥土都要從茅台拉。在紅軍山上,他發現了這裏的紅泥和茅台的紅泥一模一樣,就用紅軍山的紅泥替代了茅台的紅泥。

紅軍山上的紅泥為他完成試製酒的科研任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省去了好多科研費用。從此,張支雲就和紅軍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耄耋之年,張支雲沒有工作任務了,但爬紅軍山這個課程卻從來沒有間斷。每天的上午,他都要帶著夫人一起去爬一趟山。在那裏緬懷革命先輩,在那裏鍛煉身體。

每到紅軍山,他都要在烈士紀念碑前默默為那些革命先烈祈禱。瞻仰那些永遠也看不夠的烈士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