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1 / 3)

感恩之心

\t茅台酒美,茅台酒香,茅台酒是國酒文化的傑出典範。一代代醬香大師為之默默無聞地辛勤勞作,傳承著燦爛的茅台酒文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茅台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醬香宗師們為茅台酒做出的傑出貢獻。

茅台集團董事長季克良(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學習食品發酵專業。1964年畢業,分配到貴州茅台酒廠工作。自1981年起但任茅台酒廠副廠長、廠長兼廠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經常到張支雲家去看望他老人家。

兩位茅酒大師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師生情緣。

那還是在1963年的時候,茅台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引起了周恩來總理和國家輕工業部的極大關注。周總理指示,要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茅台酒廠,以便跟蹤研究茅台酒的生產工藝,總結其特點和規律,保證品質。1964年,剛剛畢業的季克良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茅台酒廠工作。那個時候,張支雲已經是茅台酒廠半脫產的一級酒師。季克良分配到茅台酒廠之後,就在張支雲的手下工作。季克良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對茅台酒,我們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為了這個對國酒的發言權,他從技術員幹起,拉過車、背過糟、踩過曲、上過甑,在張支雲等老酒師的傳、帶下,他把理論知識和釀酒實踐相結合,一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個科學的、傳統的工藝細節都融入自己的神經末梢之中。最後成了茅台酒廠的高級酒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茅台集團董事長,我國著名的評酒專家,全國第四屆、第五屆評酒委員,中國白酒協會常務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

季克良沒有忘記曾經的老師,沒有忘記為祖國的白酒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老專家,每年春節,他都要到張支雲家裏去探望、拜年。除副食禮品之外,季開良還特意給他老人家送了一個珍貴的工藝品,祝福他老人家新年快樂、身體安康、家庭幸福。

為實現毛主席、周總理的遺願,張支雲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嘔心瀝血七個春秋,終於使茅台酒易地試驗勝利成功,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光榮任務,成為珍酒廠的生產廠長兼總工程師,珍酒廠的創始人。老人家雖說退休了,但珍酒人卻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創業的艱辛,沒有忘記他對茅酒傳承和光大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8年8月21日,是張支雲八十歲生日。在老人家八十壽辰之際,珍酒廠黨委非常重視。在黨委書記、廠長申先東的親自操辦下,全廠職工為老廠長隆重舉行了八十大壽慶祝活動。

金秋8月,暑威盡退,秋高氣爽。革命聖地,景色宜人。遵義古城鑼鼓喧天,珍酒廠的幾百名幹部職工歡聚一堂,載歌載舞,隆重慶祝老宗師的八十華誕。

德為世重,壽以人尊。名高北鬥,壽比南山。張支雲依他正宗的嫡傳、高超的釀技,為茅台的酒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贏得了茅酒人的崇拜愛戴。

酒會大廳富麗堂皇,主持人用她那悅耳的聲音,講述著老宗師的郝郝功績,鞭策全廠職工以老廠長為榜樣,把茅酒文化發揚光大。

對老酒師的感恩之心體現最充分的是他的學生、徒弟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傳授文化、技藝的人,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釀酒和其他行業不太一樣,釀酒技術靠的是人體器官的感應,靠的是師徒之間的口口相授。但國營企業技術員的培訓和“傳徒不傳子”的那種族譜式的培養模式總是有些區別,師徒關係也因此變為師生關係。雖說教者和學者不再進行什麼拜師儀式,但老師總歸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老師對學生的教授是非常盡心的,學生們對老師也是非常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