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中國方言的美國“耳朵”
無論怎麼看,司圓直都是個地道的老外,瘦高個兒,高鼻梁,深凹的眼眶,說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正是這個純老外和他的另一個美國同胞,做了一件地道“中國味兒”的事情——建起一個收集中國鄉音故事的網站。無數人向司圓直拋出這個問題:“你們兩個美國人,為什麼操心中國方言啊?”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站出來保護方言的是兩位美國人,此事很耐人尋味。”
多彩方言逐漸“沉默”
兩個美國人給他們創辦的漢語方言網站,起了個帶有中國傳統語言色彩的名字——“鄉音苑”。在“鄉音苑”,花花綠綠的“圖釘”插在一張電子地圖上,每一顆圖釘代表著一段方言故事。點擊這些圖釘,可能會冒出粵語、吳語、贛語、閩語、湘語……如今,這個頁麵看上去還很簡陋的網站,一共收集了377段漢語方言錄音。而這個數字會一天天變化。自去年4月,網站正式上線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這個老外辦的漢語方言網站。
2007年來到中國的司圓直發現自己越來越“北京範兒”。他說一口帶京腔的普通話,舌頭往上一卷,輕而易舉地發出一個兒化音,比如“聊天兒”。初到北京時,司圓直覺得自己漢語還不錯,他大方地跟當地人交流,卻發現了“完全出乎意料的東西”。理發店的師傅、小賣部的阿姨和小區裏的大媽,說話的口音不完全相同。他身邊的朋友,不少人用一種奇怪的語言跟父母打電話,跟發小聊天,“好像每個人都有一段秘密生活”。
在中國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在一個老外眼裏,變得珍貴起來。後來,司圓直認識了一個同樣熱衷漢語方言的美國人。這位研究中國方言學的留學生給自己起了個不少中國人會念錯的名字——柯禕藍。
方言地圖的延伸
早在2008年,司圓直和柯禕藍心中就有了一個宏大的計劃——繪製一份漢語方言地圖。這份方言地圖,從一個大膽的想法到變成現實,花了將近4、5年時間。
“鄉音苑”初具雛形時幾乎毫無人氣,為進行推廣,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任教的司圓直,有時會“蹭”中文係的課。運氣好時,他可以占用課堂上幾分鍾時間,號召更多中國年輕人加入他們收集鄉音故事的計劃。北大哲學係的女生武翔鳳,在聽司圓直介紹“鄉音苑”後,激動地寫信表示想成為一個誌願者。“鄉音苑”的誌願者隊伍逐漸變得龐大,他們中有台灣教客家話的中年女教師,留學美國的90後湖南男生,以及在波蘭實習的年輕助教。
目前,他們繪製的漢語方言地圖的版圖在不斷地延伸。起初,隻有中國沿海地區的一小塊,後來擴展到內陸地區,而如今它已超越了國界的限製。在“鄉音苑”,每一個用戶都可以貢獻一段家鄉方言,也可以幫助網站將每段方言轉錄為普通話以及英文。
就在兩個美國人挽救中國方言的美談被人們津津樂道時,他們創辦的“鄉音苑”也麵臨著生存危機。自從網站創辦以來,司圓直和柯禕藍一直自掏腰包。他們缺錢、缺設備、也無法聘用專業的網站設計者。司圓直擔憂,怕“‘鄉音苑’有一天會撐不下去”。(摘自《新華每日電訊》4.28)